返回第十八章(1 / 1)勺春园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是凤鸣镇的地主们对于广源有了意见。因为自从他开了一天两吊钱的先例,现在每天一吊半的工钱都不好找人干活了。碰到有人向于广源诉苦的时候,他都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摇着头说:“没办法,人老了,一天不如一天了,啥活都不想干了,老少爷们,告罪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于广源每天都能从这些长工口里得知商志英的队伍的进展情况。

海右省曾经给郑凤池下过命令让他剿灭这支赤卫队。然而,跑马山方圆五十多里,在平原县境内的部分尚且不到总体的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三在王集县内,在这样一座大山里,别说藏个百八十人,就是千军万马也绰绰有余,郑凤池的几百人马放进山里就像几只蚂蚁爬进一个大麦穰垛里。

郑凤池在平原剿匪,商志英带着队伍就进入王集县,当郑旅进入王集县时,商志英又退回到平原县,还顺手把平原县警署鳌头分局一锅端了,缴获了二十多支长枪。当郑凤池集重兵于跑马山准备全力以赴与商志英决战时,他的老家又传来消息,商志英的队伍正在围攻他的老家,幸亏一个排的卫队借助有利地势拼死抵抗才力保家园不失,但是他的老娘吓得一病不起,他的掌明珠郑玉箫更是被惊得晚不敢睡觉。郑凤池一下子慌了神,他连夜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回老家看望他的家人,整个围剿草草收场。

商志英在整个平原县被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他会使双枪,打天的飞鸟基本不用抬头,凭借灵敏的耳朵判断鸟的位置,一枪打去,子弹穿鸟的双眼而过;也有人说,商志英会六丁六甲、奇门遁甲之术。

更加神奇的是有人说商志英会调动鬼兵。

跑马山在春秋时期就是古战场,晋曾经率领宋、鲁、郑、卫等八国诸侯在此同齐侯大战,当时死伤无数,尸横遍野,传说这些亡灵无人掩埋祭奠经常在月黑风高的夜里出来活动。有个人在一个风雨之夜就曾经听到过马蹄得得、杀声震天,当时把这个人吓得昏过去,直到第二天早晨才醒过来!商志英就会调动这些鬼兵!

传说归传说,但是以商志英领导的平原、王集、岩中三县的农村赤卫队确实是轰轰烈烈地开展开来。

农历九月下旬,在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里,商志英召开了三县支部书记会议,提出下一段的任务是减租减息,出席的代表多达六十人。

减租减息首先在商芝镇展开,而商芝镇首当其冲的就是商志英的老爹商玉斋。

当一个赤卫队员去商玉斋家告诉他要减租减息时,商玉斋躺在床喘着粗气道:“减、减、减、使劲减,我也不知道这日子是给谁过下的!”

赤卫队规定所有的地亩一律减租三升,所有的高利贷统统作废。面对着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赤卫队,平原县绝大部分地主都采取了忍气吞声的办法。

减租减息的口号迅速传到与平原县一河之隔的河阳县,河阳县的地主可不管这一套。养马打差,种地纳粮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古训。凭什么减租?门也没有。

在凤腹埠以北的周里镇有一户人家,家有良田千顷,是河阳县最大的地主。这户人家姓周,当家的人称周百万,他的家就是一个小型的城堡,豢养着三十多个家丁,拥有一挺机枪和三十多支长枪。当减租减息的口号传到他耳朵的时候,他鼻子“哼”了一声说:“狗肚子能盛下二两香油?一帮叫花子还想坐金銮殿,作死啊!”他对人扬言要与穷鬼们决一死战。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一群扛着长枪的队伍悄悄渡过龙吟河、翻过凤腹埠,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周家城堡的墙下,十几只抓钩一起抛向墙头,紧跟着十几个矫健的身影沿着绳子迅速爬城墙。

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城门打开了,碉堡的机枪也随之响了起来。

但是机枪只是响了几秒钟,一颗子弹像长了眼睛一样从碉堡的射击孔里钻进去,机枪立即哑了火。

这些训练有素的人迅速冲进各个房间。不久,周家的几十口家人和三十多个家丁一起被带到了周家的会客大厅。

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走进来,他身穿一身灰布制服,腰间扎一根宽大的皮带,头戴一顶八角帽,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但是眼波所到之处,令人不寒而栗。

年轻人在靠北墙的太师椅不紧不慢地坐下,看着几乎软瘫的周百万说:“我是商志英。”

声音虽然不大却似在屋里炸响了一个惊雷,所有的家眷和家丁顿时一阵骚动。

商志英一点也没有把骚动放在心,继续说:“周东家,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在周里一带盘剥百姓,欺压良善我们一笔笔给你记着,希望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倘能如此,我们赤卫队既往不咎,如果痴迷不悟,下次来的时候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客气。”

周百万一脸死灰,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我们赤卫队缺粮缺枪,还请周东家赞助一下。”

看着周百万一声不吭,商志英又说:“不劳东家动手,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万大洋,另外还有所有的枪和子弹我们都将带走。——虽然东家出了钱和枪,但是事情一码归一码,减租减息还是要进行的。”

说完这些话,商志英对着软瘫的周百万拱拱手,带着所有人离开了周里——从进攻到撤退总共没有两刻钟!

周百万被抢一事成了整个河阳县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人心惊,大多数人拍手称快。

周百万在大旱之年囤积粮食兼并土地,放印子钱盘剥乡民,使得无数周里人背井离乡随着闯关东的潮流一去不返,多少人恨他恨得牙痒痒。

周百万也知道有太多的人盼着他死,所以他不仅把自己的家建得象城堡一样,而且交结县府,豢养家丁。

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但是商志英的队伍一来,他的所有这些防范措施形同虚设。这些家丁们还没有拉开枪栓呢,商志英的人马就冲进了屋里,平日里对老百姓耀武扬威的狗腿子们见了商志英的队伍吓得屁滚尿流。

收租的时间一到,整个河阳县的地租每亩都减了三升,于广源也没有例外。

民国二十一年阴历四月,远在省城的于广源的二儿媳生育一子,广源的媳妇李氏撇开家里的千头万绪来到省城给儿媳侍候月子。

然而不到十天,李氏就回来了,谁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好事的村民问起她来,李氏说婆婆赵氏在那儿侍候,自己乐得轻松。

事实如何呢?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氏对着于广源哭诉自己在省城所遭受的种种待遇。

亲家还行,一直是客客气气,惟独儿媳真是难以侍候:饭做淡了不吃,咸了不吃,凉了不吃热了不吃。她也不指责婆婆,但是动辄就不吃饭就把李氏愁坏了。本来奶水就不好,龙玉荣一顿饭不吃,李氏就愁得头发白好几根。

庄户人家一年到头难得洗几回澡,身不免有些气味,李氏算是庄户地里最要干净的了,身也还有些气味。一般人是闻不到的,但是在龙玉荣眼前一切好像都瞒不过,每次李氏走到她的跟前,她的鼻子和眉头就有点异样。龙玉荣的表情弄得李氏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堂堂的婆婆大人在儿媳妇面前竟然越来越像童养媳。

李氏在动身去省城之前把所有的人情份子都变换成钱,总共二百多大洋。李氏把大洋存入凤鸣镇的德源钱庄,到省城后马去省城的德源钱庄的总号把钱取出来交到儿媳的手。

二百多大洋啊,够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了。李氏本来以为这二百多多大洋能换来儿媳妇的一张笑脸,然而,儿媳妇连话也没有说,只是用鼻子嗯了一声就不做声了。

在去省城之前,李氏把家里的旧衣服搜了搜,找出来拆掉,然后做成一块块的褯子,足足有五十多块。原以为这回褯子够用的了,然而当她拿出一块准备往孩子腚底下放的时候,儿媳妇龙玉荣像见了瘟疫一样猛地跑过来一把把李氏准备好的褯子从孩子屁股抽出来,二话不说就扔到了炕下。李氏一下子呆住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龙玉荣的亲娘虽然不停在旁边数落女儿的种种不是,但是李氏终究不能释怀。

龙玉荣用从百货商场里买来的毛巾给儿子当褯子,一块毛巾用不了几次就扔进垃圾桶。她每扔一块,李氏就心疼得受不了。但是更让她受不了的是儿媳妇从来也没让她抱一抱孙子,对孙子她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每次看到婆婆要去抱孩子,龙玉荣都抢先一步把孩子抱到怀里!有一次趁着儿媳妇不在,她抱起孙子把脸贴在孙子的小脸久久不愿移开!突然龙玉容回来了,看到婆婆不但抱着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把脸贴在儿子的脸,她的脸立即像下了一层霜!李氏知趣地把孩子放下,走回自己的卧室暗自垂泪。在龙玉荣面前,李氏就是一个老妈子,干最脏最累的活却不能抱抱自己的亲孙子。

于广忆也来看孩子,她可以随便抱孩子,但是龙玉荣从来不叫于广忆“姑”,相反,她还直呼于广忆的乳名“红豆”。有时候于昭秦夫妇在场口口声声地喊于广忆“姑”,龙玉荣依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也让李氏感到很不痛快。

也许她们很早就认识,也许于广忆是小孩心性,她从来也没有觉出龙玉荣的无礼,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跑过来看孩子,每次来龙玉荣就会喊她的小名,弄得李氏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这件事要是发生在商兰芝身,她早就呵斥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以蔽之,李氏在省城度日如年。她的亲家母早已经看出来了,但是对于已经娇惯得不成样子的女儿,她也无可奈何,思虑再三,她只好对李氏说:“弟妹啊,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是我把她惯坏了,孩子中数她小,又是独一闺女,全家人没有不让着她的,小时候看她是稀罕人,现在看是气死人,这就是个人,要是个家什的话,早打破重新做做了。”

李氏看着满面歉意的亲家母愣怔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想不到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怎么生出这样一个蛮不讲理的闺女,直到想起自己和广源两个也能生出于昭湘这样的儿子来才恍然大悟。

几天后,赵老太太驾临龙府,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李氏说:“你不用在这里了,我在这里侍候就行,你得回去顾家了,你一来,湘在那里我就不放心,要不我回去侍候湘,你在这里侍候孙子?”这些话是当着龙玉荣的面说的,说得她满面通红,一句话也回不来。

李氏如释重负。

第二天,李氏就由于昭秦送火车,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此时的凤鸣镇正是山雨欲来,因为在一河之隔的平原县正酝酿着一次大的运动。

商志英的赤卫队度过了一个难捱的冬季,之所以难捱是因为冬天能够藏身的地方太少。不像夏天,高粱地一片一片,别说百十号人,就是千军万马藏在里面也绰绰有余。他们在岩岭山区和方圆五十里的跑马山各建立了一块根据地,两块根据地遥相呼应,使得郑凤池对其不敢痛下杀手。五月里,海右省委给商志英的赤卫队派来了一个党代表。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