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很矛盾。
他赞叹短毛的渊博学识,欣赏大顺的为政措施,可是,“投贼”?
“承蒙大统领厚爱,奈何鄙人难当大任……”
看着对方的神色,李自成心凉了半截。“忠君爱明”的老想法害人呐!
大顺的翰林院相当于后世的科学院,没有个内行人掌舵不行。现在也就韩云、韩霖两兄弟勉强可以充任,但他们当前有更要紧的差事。
孙鼎相马马虎虎也行,但那老头不愿出山。
王徵算是能接受新学,可他还没投靠过来。剩下就是方以智、薄珏、王宣等人,更远着呢。
实在不行,就只能把发配到江南的张养默调回来。
李自成还是想争取一下宋应星,急忙转圜道:“完全能理解。毕竟我在那些愚夫愚妇眼中是一个大逆不道的流贼。他们根本不知道大顺比大明好一百倍。先生,别的我不多说了,也不强人所难。大顺朝廷里随时给先生留着位置。”
“……”宋应星有些尴尬。
虽然他对短毛大统领,对大顺的了解有限,但确实能看出来还不错。比大明好几倍总是有的。
可他一把年纪了,传统的“忠君爱明”老思维一下子很难扭转过来。
李自成又说道:“先生在外一路奔波,实在辛苦。若不急着回家,暂且住几天休息休息。在王府里收拾一处院落留给先生住,每个月再拨银一百两供先生开销……”
“太多了太多了……”宋应星急忙表态,“无功不受禄,大统领不必破费。”
每个月给一百两银子,还让住在大统领的“行宫”,这待遇确实没的说。
在老宋的家乡,若是无秀才身份,出任童子之师,一年的修金仅仅四五两银子而已。即便宋应星是举人出身,给大户人家子弟讲学,每年所得也就四十多两银子。
所以大统领给他每个月一百两银子,这一个月顶三年了。不可谓不厚。甚至比大明六部尚书的薪俸都高一倍多。
宋应星推脱不要。
李自成道:“怀庆这边马上要开办一所中学,可是教材还没有完全整理好。宋先生若不嫌弃,可以帮忙审定一下。”
说起学校,宋应星来兴趣了。两人聊了聊。
李自成介绍,大顺的小学教育全免费,结业后如果愿意可以继续往上考,那就要收学费了。
初级中学三年,出来算童生,再往上的高级中学要分文、理、武、技三科,学生经过三年学习,考试合格之后会颁发秀才证书。
之后就是大学,那专业就更多了。举人们通过几年的学习,到大比之时,每一科都会产生状元、榜眼、探花。
简单说,甚至都会出现“铁匠”状元。
说到这里,就算宋应星再开明,也难免惊讶不已,感到匪夷所思。
李自成只好跟他耐心解释一番。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像宋应星这种百科全才毕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正如传统科举,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学子们也只钻研一门。大顺的科举不过是分类更多而已。比如文学、历史、数学、农业、乐律等等。
随着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分科学习是必然会出现的。将来很难再有全科型人才。
宋应星听着解释不断点头,他在编写《天工开物》中深有感触。
李自成说道:“正如李时珍,本是医学方面顶尖人物,你非要强迫他去学四书五经,这就本末倒置了。我大顺的为政举措是,人尽其才,各展所长。”
“大统领所言甚是,科举正应该如此方可选拔不同的人才。”
宋应星回想过去几十年的科举之路,不禁感慨万千。八股文让多少青年才俊蹉跎了一辈子。
大明的科举三年一考,大顺的科举每年一考。而且就算你不在学校学习,只要自认具备相关知识,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获得相应功名。
科举制始于隋,完善于唐,盛于宋。它确立之后,从隋朝到宋初,一直是一年一考。可是到了北宋宋英宗时期,宋英宗将一年一考改成了三年一考。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