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际,耕作大收,蜀中各郡皆颗粒归仓,平和详尽,一年下来,各家各户在缴纳方面不可谓是轻松,征战之下,平均九个蜀人要养前线一名士兵,而超越十万人的作战军另加数以万计的民夫队,让人口数不多的益州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如今战争结束,给了百姓一个喘息的间隙,而蒋琬任尚书令后,又适当地减轻了益州境内的缴粮数额标准,并允许了一定的商业存在,稍稍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之策。
武乡城内,姜维方才受到了一封朝内传来的公文。
秋社临近,大城小县的百姓已然开始兴建被称为“大社”的土地庙,城中乡里皆热闹非凡,百姓们聚社会饮,杀猪屠狗,祭祀土地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亦祈求安康之福。
宋朝之后秋社乃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而三国时期随各国农收时节不同略有不同,对于巴蜀地区而言,一般在入秋后两三个星期间会举行大规模集会,庆祝丰收,而最为瞩目的活动还是由帝王主持的“王社”大祭,通常,百官群臣众将,都会齐聚王社,共同参祭。
一年一度的秋社,朝廷自然是没有懈怠,毕竟敬奉鬼神是那时的一大传统,也是百姓心中极其信奉的精神支撑。
各级主将,各司大臣,各郡郡守,都需要回至成都,面见皇帝,彼时,为期三日的巨大集会会在一次入朝觐见后分批次参与王社祭祀活动,这或许是仅次于春节外的下半年最隆重的节日。
按照程序,安北将军姜维自然是在邀请范围之内,攥着校兵传来的公文,立于辕门风口上,姜维眯着两眼,心中隐隐有些不安感,据手下所报,魏延早在前一日就先于姜维得到了回成都的消息,不止如此,驻守永安的都督句扶,守阳平关的张翼,包括同魏军对峙于武都阴平的王平所部,皆是这次回朝的重要人员。
事实上秋社也并非每年都举行,在战争状态中的时候,由于诸葛亮奉行节俭之风气,蜀中很少如此规模大动土木,仅仅只是皇帝带着百官亦或者是太常代行祭祀,也不曾在民间大兴土地庙这般做法,而主要将领几乎不曾参加此种活动。
而这一次,刘禅下诏的口吻倒是柔软中带着几分强硬,也为各路将军想好了解决策略,乃是以各地之副暂代行职务,同时宣告此次借秋社之机还会为将军们接风洗尘。
“简直是胡闹。”
汉中府衙,魏延歪坐在主座上,汉中各地将领已然先至汉中集中了,看得出,对于这次回朝,魏延是极为不满的。
诸将分座两侧,左一为张翼,其后为张嶷,再次是吴班,吴懿。右一为姜维,其后为马岱,再后是廖化。有头有脸的人物齐聚于此,都在等待着魏延的态度,虽说汉军中并不存在着什么势力集团,但毕竟魏延是个总指挥级别的人物。
“文长,你的态度未免有些强硬了,陛下也是一番好意,即便是你不愿意回去,也不该发这么多牢骚。”开口说话的和魏延较为亲近的吴班。
吴班话音落了,魏延没有吭声,底下众将也是七嘴八舌,意见不一,吴班吴懿二人乃是皇家血统,自然对此并没有太过注意,而张翼,马岱等人呢,还是认为以厉兵秣马为先,不可松懈魏国的虎视。
“将军,朝廷乃是一番好意,我等若是不去,驳了陛下一番好意,实在不是臣子该做的事情,至于各险要之地的防御,相信只要严加提防,也出不了大问题。”姜维出来打了个圆场,“将军你看这样如何,阳平关一线,留一员大将留守,汉中诸地,遣一将总领。”
诸人听了,倒也是没有异议,魏延微微颔首,下了这个台阶:“伯约所言尚可,不知阳平关一线,哪位将军愿意留守?”
话音刚落,张翼起身相应:“在下愿恪守原职,守好阳平关。”
“伯恭守之,我心自安。”魏延点点头,转而再问,“汉中军务,何人愿意担任?”
“姜维愿往。”姜维左移一步,挪步至大堂中央,拱手道。
然而魏延却是摇摇头:“伯约不可,伯约随我一道折返成都,汉中之防由马岱担任如何?孟起在世时便是领兵镇守汉中北境,从未有失,如是其弟继之,定然万无一失。”
姜维怔了一下,而马岱出,拱手道:“马岱领命。”
其下之人,皆是要返回成都的将军了,部署完毕后,魏延也是以一句“各位将军都回去准备去把”结束了聚会。
会后,随着诸将的陆续离开,姜维仍留在堂上,久之,堂上仅存二人。
“伯约,想必你是要问为何不把大任交付与你了吧。”魏延往樽杯里斟了杯茶,缓缓将目光瞥向了姜维。
于姜维而言,这显然是一个机会,有机会总理一下整个汉中的军务,体验一把作为全军统帅的感觉,也能更直观的考察蜀中各地险要,同时也能梳理一下军中之制,待到日后,大规模的建制改革还是非常必要的,而自己接替魏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倒是没想到魏延竟然吩咐了马岱。
这要是文长兄知道演义里自己是被马岱兄砍得脑袋,这得有多伤心呀。
“回禀将军,在下并不为此,将军指派谁,那便是谁,伯约只是觉得,一旦返回成都,将军还是需谨慎一些,伯约自然是愿意陪侍在将军身边。”姜维话锋一转,反而将话头指向了魏延,“将军切不可因为朝中一些人士而大动肝火,扫了群臣的兴。”
“伯约考虑的倒是周全,不过我还是得告诉你,之所以不用你,这也不完全是我的意思,只是你的确有必要折返一次成都了,当初丞相那般欣赏你,将军大臣们都看在眼里,此番你断后有功,借此机会,归返朝廷,陛下自然会有所提拔,日后在军中也能立得更稳。”
出乎意料的,魏延倒是语重心长的,一向严肃的面容也没拧成一团,看上去反倒是有几分和蔼,此举也是颇为让姜维感动,可见魏延还是很把姜维当自己人的,或许是在五丈原替魏延解了杨仪的围?亦或是魏延果真欣赏姜维的才华?姜维不得而知。
“承蒙将军的好意,这般说来,姜维这就返回武乡,稍作布置,明日便和将军一道返回成都。”
“武乡所在之地也十分重要,你可有良将把守?”
“副将王骥可有担任。”
“那便由伯约自行安排。”
“诺。”
姜维拱手一拜,折身出府,骑上一匹高头大马,迎风还归武乡。
直至此时,姜维还未料及这次朝会的与众不同,毕竟是每年都存在的一个习俗,姜维自然也就没有多心,故而注意力能放在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上,殊不知,这场盛宴,夹杂着多少黑暗中的蝇营狗苟与明争暗斗。
又是一个晴朗的夜空,由于诸葛亮开府治事的缘故,姜维一直作为府中之人的存在随军北伐,诸葛亮去世后,府中大部分人员如杨仪,费祎等,都入了中央,而姜维首次回朝,按道理说,也应该在中央有个兼职,哪怕是个名分上的官。
月色入户,武乡城内一片宁静。
姜维早早入寝,返程之后,他就将军中大小事务交给了王骥,在他眼中,王骥也是一个颇有才能的将领,只是驻守一座武乡城,自然是绰绰有余的。
次日,即九月三,距离秋社还有两日。
诸将从不同的地方起行,姜维则奔赴汉中,同魏延一道,二人便衣素身,仅背了一把利剑,带着三两亲兵,一路过了葭萌关,往成都方向而去。
一路之上,各地百姓都在兴修土地庙,有些地方已然呈现非凡热闹之景,擂鼓弹琴者比比皆是,俨然一副生机勃勃的光景,只不过,这光景能否久持,还有待考量。
沿途中,一向不爱言语的魏延倒是和姜维说起了一些不被人知晓的往事,包括曾经在长沙郡中做校尉的日子,姜维只是听着,颇有些没有想到魏延倒也有怀旧的时候,的确,过半百之人,对其一生终究是有些回忆的追思的。
不难判断出,在魏延的认知中,诸葛亮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最高智慧的象征,尽管他也抱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未曾采纳其子午谷的计策。
姜维倒也是问了句:“将军觉得遗憾吗?”
“若是丞相当初采用我的计策,没准我们现在就该去长安秋祭了....”魏延一开始是豪气十足,恢复了那般不可一世的样子,但很快又松了口气,叹息道,“丞相自有丞相的考虑,今非昔比了,我魏延领偏师出击,败了也就败了,而丞相可万万败不得,丞相一旦失手,则是蜀中浩劫。”
听着魏延颇带哀婉的语气,姜维轻轻笑笑,竟有些欣慰。
行至暮色,二人快马加鞭抵达了成都,数丈之高的城墙上,灯火通明,天空上映衬着绚烂的光芒,亮如白昼,楼阁正中心,书刻着硕大清晰的“成都”二字,于簇簇花火下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