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40章 石墨坩埚(1 / 2)莲花王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要轻视英语,英语是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科学殿堂的大门,因为最尖端的学术论文就是用英国写的。马云曾经就以中国人都会英语而自豪,因为这代表了一种学习态度。以前刚开放的时候广东办了很多外资工厂,很多打工仔都学习粤语,因为广东有更多的赚钱机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意识到中文会成为未来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美国新任总统***的孙女的中文诗歌朗诵在网上热播,据说这个小姑娘4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中文。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得语言,是学习英语难度的十倍,所要花费的精力也是十倍,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学习?因为中文会带给你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学考古汉语职称的时候也要考外语,也许是因为你和外国汉语学者交流的时候更加方便。

所以我们对于中国教学大纲安排繁重的英语教学不要有怨言,也许绝大多数人毕业以后很少有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但是在你读小学、中学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出国,不会进外资公司呢?

中国人口众多,普及基础教育的难度很大,资源很少,一个标准班50人,要完成这么多人的教学任务很难,所以他们要强调纪律,强调服从,强调老师的权威,他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填鸭式的教育忽略了个性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英国公立学校一个班30人,私立学校15人,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别辅导,而在中国肯定是不行的。

国外私立学校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学习时间不比中国孩子少,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不要听从那些专家快乐教育的忽悠,别人家的孩子在发肯努力的时候,你的孩子现在快乐,将来他们可能就不快乐了,甚至作啃老族、坑爹族。当他们在放任自己的个性的时候,他们也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中国孩子用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中国工人用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工作,透支生命和健康,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换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当中国的孩子每天下午2:30放学的时候,中国就进入衰败期了。

真的天才永远不会被世俗埋没,难道中国的应试教育如此强大,把最尖端的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才都埋葬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的国运在这里,所以不久的将来人才也会汹涌而出,这是不用担心的。现在西方科研院所华人占一半,将来数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国人也会占一半,这是可以预见的。

唐志新收的弟子都集中在庄园。对于自己这帮纨绔弟子,他没有直接教授大杆子,而是把后世新兵训练的教程拿出来,从队列训练开始。因为这些家伙都是官二代,有很大的可能做军官,教给他们一些带兵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这样很多人不愿意,被唐志镇压下去。

“你们知道一支军队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令行禁止。”

“如何做到?”

“赏罚分明。”

“还有呢?”

……

“大家都知道军令的重要,如何做到呢?除了赏罚分明,还有就是要求大家行动一致,步调一致。孙子云‘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大家都知道这的军队才能打胜战,那么如何做到呢?队列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你们放下自己,完全融入到团体中。在部队里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思想、一个命令、一个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你们慢慢体会。还有,另外54名学生也是一样,一起训练。到时候不要被那些小屁孩比下去了,那就丢人丢大了!”

每天早晨起来队列训练,吃了早饭以后开始上课,中午休息,下午上课,训练,晚上上课,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另外唐志准备教授《兵法》,教材取自后世的《武经七书》、《百战奇书》、《三十六计》、《纪效新书》。

北宋朝廷官书颁行了一套兵法丛书,其中之一就是《武经七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事著作的精华。当然,《李卫公问对》是从李靖的孙子李沅那里得来的,要不然人家问起来没法回答。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编撰的。纪效新书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曾国藩编练湘军就是依照这本书来的。

唐志把时间安排好,上午让巧云上课,下午自己上课,腾出半天来搞创造发明。唐志准备修一条高架水渠,把远处的溪水引过来冲刷新水车,带动6个水碓,专门用来打铁。

唐志把石墨坩埚造好,买来大量的生铁和熟铁,造了一些炼钢的小工具,又让人把煤炭运过来准备炼铁。煤的温度很高,因为煤中含硫,炼出的钢含硫量太高,会造成钢的热脆性,使钢在高温锻压时易产生破裂。

当年张之洞筹建的汉阳钢铁厂的时候犯了低级错误,生产出的钢因为含硫量太高,生产的钢材容易断裂,不仅国外不愿意购买,连国内厂矿企业也不愿意采购,只有进口。

张之洞不顾李鸿章和盛怀宣的劝告,坚持把工厂设在既不是煤炭产地,也不是铁矿石产地的武汉。其理由是他想在武昌的总督署能看到钢铁厂烟囱冒烟,还便于他能随时督察。

后世的领导人把北京的古城墙拆了,又建起首钢,他们的心结大概和张之洞差不多。相对于毫无一用的北京城墙,他们更愿意看到一根根大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一炉炉的钢水汹涌而出。没有受过帝国主义欺负的后生们是很难体会老一辈人的心情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