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六章 云诡波谲的间谍战争(二)经济(2 / 2)空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在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一直存在专门的情报间谍机构,一旦发现他国某项文化产品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就会派出间谍人员设法将其窃取回国或将该国的技术工人招揽过来,为己服务)。

日本人在创办啤酒厂前,了解到丹麦的啤酒酿制技术属世界第一,他们很想窃取丹麦的啤酒配方技术,但当时丹麦的啤酒厂保密程度很高,相当于军工企业,不允许外人随便参观。

当时日本有一个啤酒商,远涉重洋,专程来到丹麦一个名牌啤酒厂,在外面转了三天也没有办法进去。后来他看到每天早晚都有一部黑颜色的小轿车进出,一打听,车上坐的正是这家啤酒厂的老板。他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一条“苦肉计”。一天下午,当啤酒厂老板的汽车开出来时,他装着突然失足,把一条腿伸到飞转的车轮下,随着一声惨叫,他失去了知觉。这个日本人养好伤后,就当上了这家啤酒厂的门卫。他利用看门之便,经过3年的观察琢磨,他终于探明了丹麦啤酒的配方秘密与生产工艺。三年后,“看门人”扬长而去,回日本开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啤酒厂,推出了一种与丹麦啤酒不相上下的优质啤酒,打进了国际市场,和丹麦啤酒分庭抗争。

80年代,美国在纽约举行了一次新产品展销会,日本某厂商接到的邀请书中,竟注明不欢迎某日本工程师参加。因为这个工程师只要一看样品,便对产品的全部结构了如指掌,回国后稍加改进,便生产出优于样品的产品,抢先占领市场。美国企业界称他为“鬼才”,吃过他好几次亏。此工程师知道后,笑着对老板说:“不要紧,你把样品的图片弄一套回来就行了。”图片带回来后,经他仔细研究,又先一步制造出优于美国新产品的品种,投放市场,使美国同类产品黯然失色。

日本也对中国实施了卑鄙的商业间谍窃取我国的技术财产,这其中,尤其是以日本窃取我国国粹的例子最为典型的!对我国传统医药“中药”、传统工艺“宣纸”、“景泰蓝”、“龙须草席”、“绍兴老酒”的窃取尤其卑鄙无耻!

当前,国际上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据统计,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中医中药,使用中草药治病健身的人数达40亿,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机构。我国浩翰的中药典籍是新药筛选的宝贵资源库,经历千百年应用的方剂已被临床验证确实有疗效,将其转化为现代中药是捷径。有的国家还抢先申请了中药专利,如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生产原料的75%从我国进口。我国的“脑血康”、“宽胸气雾剂”、“宽脑丸”、“冠心2号”等,则成为日本人的专利产品。其中将“六神丸”开发成的“救心丸”,其销售额就超亿美元韩国在我国中药产品“牛黄清心液”基础上开发的“牛黄清心丸”,在我国申请专利,其产值也高达上亿美元。

19世纪初期日本间谍就曾打听宣纸的生产技术,并连偷带抢地弄走一些生产宣纸的特种树皮。侵华日军曾绑架一些宣纸艺人,并运走了一些树种。中国艺人拒不透露宣纸生产工艺,他们用生命保护的宣纸技术。

1991年的时候,日本人曾经去过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他们来到厂家后,千方百计的打听各项生产流程,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给工作人员送礼品,递小费,妄图了解宣纸的生产技术。由于泾县的人们警惕性高,不允许日本人现场录象拍照,也不允许他们取走纸浆,最后让它们无功而返。

之所以这样警惕,原因很简单,这毕竟是1985年就被列入国家的“绝密”级别传统工艺,有“千年寿纸”的美誉,典型的“国粹”啊。

可就是这样,“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1992年,也就是上次窃取失败后的第二年,另一批日本人来到了浙江某县造纸厂,这个厂是安徽泾县扶持建立的,拥有全套的宣纸制造设备和技术。可惜的是,此厂某些领导在被蒙蔽贿赂后对待外宾可谓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比当孙子还实在,有问必答,连蒸煮原料的碱水浓度这样的细节都详细告诉了日本人。

没用多久,日本人就得意洋洋的向世界宣布:在宣纸这一行,泾县第一,日本第二,浙江的第三,台湾第四。

可悲可叹!可恨!

我国的传统工艺景泰蓝也是被日本人窥视已久,它的制作流程被日本人惦记了几百年。 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景泰蓝在国际市场销售特别好,当时一个日本商人长住北京,天天等在北京景泰蓝厂里要货。后来有一天,他介绍了几个日本人到厂里参观。热情的厂领导陪着他们,从选料、制胎、掐丝、点蓝、磨光等工序,一一通过翻译详细介绍。一个多月后,该厂里的一名高级制胎技师突然不上班了,并最终东渡到日本。后来才知道,原来天天等在厂里要货的那个日本商人是个“商业间谍”,他用高价把制胎技师请到日本去了。在以后的半年里,厂里又有几名多年从事景泰蓝生产设计的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师、景泰蓝技工也通过先去的那个人去了日本……

不出两年,成批的日本货景泰蓝冲击市场,造成我国出口创汇的景泰蓝价格直线下降,造成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还有!

我国龙须草席的传统工艺技术也已被列为国家秘密,在莱比锡世界工艺品博览会上誉为“中国独有的工艺品”,这是我们当时重要的创汇产品,1953年开始出口,为国家赢得大量外汇。

同样,这也没能逃出日本人贪婪的贼眼。

80年代初期,日本人同样利用国人初次和外国人近距离打交道时的天真善良,窃取了龙须草席的生产工艺,不到三个月,偷来的技术变成了产品。从此,日本停止了从我国的进口,并且利用自己的工业化大量生产,不知羞耻的在国际市场上对我们国家展开压价竞争。现在的龙须草席国际市场已经被日本人垄断,我国那些依靠出口维持生计的厂家全部倒闭,一个产品垮了,从源头产品的种植到最后的加工,无数的老百姓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代价惨重!!!

80年代,我国治疗偏瘫的花精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此时的日本还在苦苦的摸索。当它们得知此消息时,利用种种手段,以各种利益为诱饵,“邀请”了一位参加重点攻关的某大学讲师,带着全套资料到日本“留学进修”定居去了!

还是那个时期,我国钢铁需求量急剧增加,国内钢铁无法满足需要,极需进口,恰巧此时日本的钢铁商来中国推销钢材,利用谈判时得知的我方困境,借故终止出售钢铁的谈判。然后厚着脸皮违反谈判时的基本道德规范,肆机和西方的钢铁出口商沆瀣一气,猛抬价格,使我们遭受了巨大的差价损失!这恐怕就不是狡猾小气的问题了!

绍兴某酒厂曾经接待过一个某国参观团。这些外宾在参观时都要在每个酒缸前鞠一下躬,似乎是表示对酒的喜爱。参观团回国后不久,绍兴酒厂的酒开始被模仿生产。恍然大悟的绍兴人才发现原来这些“外宾”偷窃酒方的秘密就在领带里:他们以鞠躬做幌子,在弯腰的时候故意让领带掉进酒缸中,沾了酒的领带就成为他们偷窃酒方的工具。

真他妈的的卑鄙无耻!

什么人品!

日本人,不要天真的以为它们有多善良,一群无耻卑鄙的东西。

当然,这跟我们国人缺乏警惕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有时候好客、热情并不需要!好东西不要随便拿出来!

国家级重大发明“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通过鉴定后,世界两大产药厂家立即竞相出高价购买这项技术。一星期后,争得面红耳赤的两国代表得意地回去了。中方人士困惑不解,难道他们都不要这项技术了?后来得知,他们只花了几毛钱就搞到了这项成果。某学院学刊上登载的一篇论文中有该成果全部研制过程的细节、配方、剂量。稍有一点化学常识的人,只要按论文中的步骤和程序去做,就像按菜谱炒莱一样简单。

所以,请国人警惕,保护好我们的智慧、知识、技术以及文化财产!!!”

金哥义愤填膺的讲述了日本人的卑鄙无耻。

“可是,金哥,在先进技术方面,小日本不是宣扬是他们自己的发明吗”?

我虽然很痛心,但因为对经济间谍不懂,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呵呵,那么,我就来回答你的问题吧,这里,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小日本的主子,美国人是怎么评价他们的”。

金哥冷哼一声,接着讲解。

“全球十大著名商业间谍案日本盗取美国技术三上榜。

2002年,作家蔡建文出书警示:比政治间谍更阴险、比军事间谍更狡猾的,是商业间谍!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间谍的目标。放眼再看国际,跨国公司使用间谍来收集国外市场和竞争对手情报的案例比比皆是,间谍和反间谍的猫鼠游戏愈演愈烈。以下是全球著名的十大商业间谍案的前三名。

日本公司派人到美国偷技术

商业间谍方: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

反商业间谍方:IBM公司

案例看点:IBM一战成名

1982年6月23日早7时,6名日本人被FBI警员押解。被逮捕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6名雇员,另有12名雇员被美方发出了逮捕令,理由是“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本软件(OS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1983年2月,日立三菱公司在承认雇员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经此一役,IBM的OS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认。

杜邦公司诉摄影者拍照侵权

商业间谍方:克氏兄弟

反商业间谍方:杜邦公司

案例看点:商业机密至上

杜邦公司在得克萨斯的比尔蒙特开设了一家工厂,计划生产甲醇。由于工厂还在建设之中,厂房尚未加顶。1969年3月19日,受身份不明的第三人的雇用,比尔蒙特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兄弟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杜邦公司的新建厂房进行了拍摄,冲洗后交给了身份不明的第三人。杜邦公司就此对克氏兄弟进行起诉。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正在建设的厂房属于商业秘密,克氏兄弟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信息,属于侵犯杜邦公司的商业秘密,同时要按照杜邦的要求披露其雇佣者。人们这才得知,神秘雇佣者是日本化工企业。

日本医学家偷走美国生物材料

商业间谍方:日本人高岛

反商业间谍方:美国检察部门

案件看点:商业间谍上升到国家政治

2001年5月,美国检察部门以阴谋罪、经济间谍罪和跨州运送盗窃财物罪等起诉高岛,并向日本方面提出了引渡高岛的要求。

美方认为,日本医学家高岛在离开美国时,从实验室带走了一些高尖端生物基因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交给他在日本东京任职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并且破坏了实验室里的一些生物材料,使该实验室两年来的研究全部化成灰烬。

不过,日方并未按照美方要求同意引渡。

日本的商业间谍活动举世闻名,二战后日本能从战败国迅速崛起,除了米国的支持,还与其高超而猖獗的间谍活动密不可分。米国人沃尔夫在其《日本的阴谋》一书中写道:“日本在国际上运用剽窃、仿造、贿赂、背约、倾销以及严格限制进口等一系列方法,终于从一个战败国、少资源的国家,在不长时间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与原联邦德国围绕汽车转子发动机技术展开了一场科技情报战。本来日本在汽车发动机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原联邦德国,但当日本汽车行业得知西德在研制转子发动机的消息后,紧紧跟踪西德的转子技术,无孔不入地猎取西德的转子技术情报,终于抢在西德的前面,于1964年试制成功第一台转子发动机,1967年批量生产。

日本转子发动机的成功,成为推动日本汽车工业腾飞的里程碑,到1972年,日本生产转子汽车24万辆,是西德的24倍,占世界总产量的8.9%,连汽车王国美国也成为日本转子汽车的主要买主。

首先,1960年9月,日本最终还是高价购买到一台不足200马力的转子发动机样机,以取得了实物情报的胜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日本人取得样机后,又以“进修”为名,派出了第二个考察团。在“进修”期间,经过多方刺探、访问,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症结,就是在发动机起动后不久,由于外壳里发生震痕(波状磨耗),使效率急剧下降,而不能使用,正是这一致命弱点阻碍了西德投产。这一情报的获得,使日本人欣喜若狂,这为他们抢在西德前面试制、投产提供了契机。

于是,日本在出色地完成了两次考察之后,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开始了紧张的研制工作。

一直密切注视着国内外技术动态的情报部门传来一条消息说,日本石墨公司试制成一种比石墨强度高10倍的焦性石墨新产品,而且有润滑、融点高和不出震痕的长处。这一消息使转子发动机的研制者们如获至宝,他们受此启发,迅速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密封片,经每分钟5000转的672小时的高速试验,运转正常,性能良好。

就这样,日本人的转子发动机突破了最后一道技术难关,把10年前就占据转子发动机王位的西德抛在了后面。

“仅东京一地,就有三百八十家侦探事务所,专门从事窃取公司机密。上周成立的一所工业保护学院将把日本工业间谍工作的地位推向高峰。这个学校公开宣布,其目的是专为日本公司培养间谍和反间谍人员。”(来自1962年12月14日《时代》杂志)

而在这家新成立的学院里,曾经在军事情报部门任职的专家成为老师,由企业缴纳学费派遣而来的员工则主要学习各种技术,比如怎样在远处用红外线窃听装置,监控电话,如何在文件上涂无色染料。而这些课程只是训练的一部分。

“日本间谍正在用公开的和隐蔽的手段,肆无忌惮地搜集情报,他们渴望买回新式工具和仪器的样品。他们到这里来搜寻关于产量、劳动生产率和未来规划的资料。他们在国内一般要历时一年,通过耗资巨大的研究和开拓才能发现的东西,在硅谷往往只消一次谈话就到手了。”(来自1978年2月《幸福》杂志一篇题为《日本间谍在硅谷》的报道)。

根据书中的描述,这些在美国活动的间谍听命于日本办事处。他们的工作除了参观访问,还跟美国公司的经理们交朋友套取情报,当然,他们也会尽量避免触犯当地的法律”。

金哥叙述完了,我问了个问题、

“唉,金哥,现在商业间谍横行,那么,世界上大公司是怎么防范的呢”?

“好啊,这算问到你的本职工作了,根据我掌握的情报是这样的”。

金哥亲切的叙述起来。

“商场如战场,商业情报不但涉及财富分配,而且是继资金、技术和人才之后,决定企业存亡的“第四种生产要素”。

“工业间谍”诞生的逻辑并不复杂。二战后,日本约有一万多人被派到美国学习新工艺和管理技术。美国人后来称:这些日本人花费了25亿美元,就几乎把西方所有技术都搞到了手,这笔钱不过是美国每年研究经费的1/10。

研究工业革命以来的“情报史”,不难发现,世界500强企业中,90%以上都有自己的情报机构,收集并储存有关市场和竞争者的一切信息,甚至监视同行公司的信心和士气。与此对应,《财富》1000家大公司每年因商业机密被窃的损失高达450亿美元,每家公司平均每年发生2.45次。显然,“情报战”本身就是商业竞争的一部分。

据悉,国外很多私人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情报机构雇员,大多都是前政府资深情报人员。有的政府设立研究生院,培训商业间谍。有的美国大公司可以为面临退休的特工提供有吸引力的报酬。同时,许多政府情报机构,也把搜集全球重要经济科技情报放在首位。据报道,美国很多公司委托专业情报机构收集情报。

其实,在现代商业社会,情报人员可谓无孔不入。比如,国外评级机构给中国企业评级,为中国资本市场“看门”;跨国会计师事务所给中国企业审计,给中国充当“账房先生”;跨国投资银行给中国做咨询顾问,不仅有企业,还有政府,为中国发展“出谋划策”。这中间,就隐藏着大量情报人员,他们可能会以各种合法的身份做伪装,窃取中国的商业情报和商业秘密。

工业间谍的另一个重要“掩体”是非政府组织(NGO),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在华苦心经营多年,在高校、科研部门乃至在一些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有着广泛的人脉与良好声誉。一些基金会常年为中国学者出国学术访问提供资助,同时为一些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项目提供资助。

江涌说,某些基金的研究项目设计得非常“巧妙”,与我国的重大研究项目相一致,当某个重大研究项目快要结项的时候,该基金就会找上门来,向课题负责人或重要承担者,直接提供同样或近似的项目研究资助,如此即可经济快捷、轻而易举地拿到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此类情报渗透活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称之为“里应外合”: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法,拉拢一批国内有影响的人物,为其摇旗呐喊、卧底刺探。这里有自称“精英”的学者、利欲熏心的“企业家”、“高瞻远瞩”的官员。“他们或发表言论,或引导舆论,充当外国的买办,更有甚者可以大笔一挥,多少人的心血顷刻付诸东流。”

在“力拓案”之前,商务部条法司正司级巡视员郭京毅等,因涉嫌出卖国家经济主权被查处,应该是“最典型”的经济安全案件。该案中,在涉及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司法解释时,中国官员收受外商贿赂,在法律上故意留“后门”,帮助外商在中国进行行业并购。

江涌认为,那种针对一国经济政策和宏观决策的“间谍行为”才最厉害,它会悄无声息地将国家经济政策引向歧路,当你觉醒时,却发现已完全被别人俘获了,如同请君入瓮。

商业无间道类型

潜伏:1999年起,4名华北制药集团派4名“卧底”到江山制药车间进行技术窃密。两年后,江山制药公司才初步察觉到技术失窃。随后,警方逮捕与通缉涉案人员了。

官员客串:政府官员退休、离职后往往会得到国内外公司的垂青。几年前,浙江省电力系统的一位前官员就把重大设备采购底牌泄露给外方,导致中方损失上百亿元。

潜移默化:这些间谍跟中国不少企业的高管混得很熟,企业的秘密在酒桌上被“套”走了。

力拓“间谍案”的主角胡士泰曾在中信集团工作过,后来成澳大利亚人。他跟大、小钢厂混得很熟,窃取的“商业机密”给中国钢厂甚至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

“那么,商业或经济间谍有哪些常用伎俩呢”?

我继续探寻。

“呵呵,我总结一下,他们的手段是以下方面。

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七成浙江民企都遭遇过“间谍门”。

工商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在不少民营企业里,样品室可以随意拍照摄像、实验室技术资料未标明“秘密”或“受控”等字样、车间原料与产品出入登记流于形式、门禁检查不严等情况比比皆是。

他曾经遇到一个客户,某段时间里所有投标的项目,总是会被竞争对手击败。后来一检查,发现公司的传真机上居然还连着另外一根线。“所有客户发过来的资料,那个‘间谍’也能收到一份。”

十五类高危泄密人群

1.单位的科研人员;2.原材料供应商;3.模具制作商;4.半成品生产商;5.销售商;6.仓储公司;7.创意策划、设计者、广告商;8.翻译人员9.计算软件开发商10.打字店业主、印刷业主;11.新闻记者12.各类顾问、律师;13.税务、海关、商检等行政执法人员14.政府涉密人员;15.银行职员

【收买计】掌握竞争对手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中下层干部、熟练操作工人或技工、保安人员名单、地址、联系电话,有的放矢地进行贿赂、收买、刺探、获取商业秘密。

【跳槽计】跳槽者钻原企业未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措施的空子,有意识地进行周密安排,“出嫁”带“嫁妆”,拿走商业秘密。

【刺探计】派人打入竞争对手内部从事临时性工作,利用所见所闻和接触商业秘密的机会,刺探一定范围的商业秘密。

【安插计】以委派人员的技术或营销策略策划专长吸引竞争对手,而被竞争对手聘用,长期从事某专业工作,通过长期的努力,取得深信、任用,乃至重用,此时挖取重大的商业秘密或组织集体跳槽或进行有计划、系统地破坏,给企业以沉重的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卧底计】竞争对手互派“卧底”在许多行业并不少见。五花八门的“潜伏”。

还有企业派出“卧底”安插在竞争对手企业内,进而挖取重大商业机密。而角色扮演(多扮演调研人员等)、黑客、兼职或做实习生、花钱收买人等手段也常被用于商业秘密窃取过程中”。

看了看我,金哥突然很神秘的说。

“最近,我们听说了一种间谍,可就是你这种资深注册会计师喽”。

“哈哈哈,不是吧?我们的专业也能成为间谍吗”?

我大笑一声,很感兴趣。

“呵呵呵,财务人的最高境界竟然是,财务“间谍”。

刚才说到,在人家财务干的这些活里,有一个活,叫做“中央情报系统”。各位可能想不到,就是去搞到“市场情报信息、竞争对手情报信息、用户的情报信息”。

这个活说的好听些叫做“中央情报系统”,说的不好听些,叫做“商业间谍”。认为人家很多“商业间谍”的活都是财务来干的,比如说:代理商供应商的评审、客户的评审、兼并收购等等情报获取就是财务干的事情。这个在西方国家是很普遍、平常的商业行为。

财务搞指标对比也是强项。除了与国内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标外,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对标也有决策价值。对标分析对决策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商业情报可以生财。反映了资本市场中“要想富、挖内幕”,情报为王、内幕为王的现实。

兼并重组之前需要干一件事情,叫做“尽职调查”。这时候,财务背景的“间谍”正好可以大显身手”。

“呵呵呵,有意思,这么说来,我也是具有间谍的潜质喽。对了,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我感叹一声,继续探寻。

金哥继续论述,热情的想把他知道的防范间谍知识都交给我,因为我们天宇公司,最近风头太劲。

“小伙,你看啊,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每天都发生着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网络入侵事件,可以被称之为“间谍”的黑客,是以网络为工具,窃取、篡改他人计算机信息,从而在经济、军事、政治等领域内获取利益。

一、网络间谍的“市场需要”

1、安全性高,追查技术难度大,不易暴露

在去年引起轰动的“美女间谍”案中,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声称,间谍嫌疑人与同伴的多种联系方式中,有一种是坐在咖啡店靠窗的座位上,就秘密将情报传给经过附近一辆小车的电脑中,且“这种情报交换至少进行了10次。”可见网络间谍的作案手法复杂多样又极具科技含量。

除了用计算机网络窃取情报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外,这种信息“盗窃”案件也更难被破获。据专家估计,美国有 1/4的计算机中心受到过侵害,而被侦破的仅占1%。

2、工作“效率”高,造成损失大。

二、网络间谍的“间谍”手法:

1、通过邮件夹带木马病毒

网络间谍的操控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狼群战术”、“蛙跳攻击”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邮件夹带木马病毒,例如某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收取了来历不明的邮件,这很可能是一份“邀请函”、“会议通知”、“工作纪要”等等,有时点击邮件甚至还会跳出诸如“无病毒”之类的提示来迷惑操作者。可是在邮件接收者打开邮件后,邮件埋伏的木马病毒就很可能潜伏进他的计算机,开始蠢蠢欲动,为以后的“间谍”活动做准备了。

2、摆渡介质

一旦在企业内部计算机使用被木马病毒埋伏好的U盘、移动硬盘等传输数据介质,摆渡木马立刻就感染内网,把保密资料下载到移动存储介质上,完成这样的“摆渡”后,只要使用者再把这个移动介质接入联网的计算机,下载的情报就自动传到控制端的网络间谍手里,让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防不胜防。

三、如何避免网络间谍的侵袭

1、培养企业全员的“反网络间谍意识”

2、配备专业设备,防范“间谍”入侵

3、树立科学的保密意识。

一个参与中国海军潜艇科研项目的军工科研所发生了重大泄密事件。多份重要保密资料和文件,甚至一些关键材料的绝密技术资料,都落入境外情报机关之手。谍影憧憧,黑手何在?安全、保密等部门迅速查清了案情:原来又是境外间谍机构无孔不入的网络窃密攻击。隐藏在伪装外衣下的网络间谍工具寻隙钻入一台违规上网的工作电脑,将其中存储的大量涉及军工项目的文件资料搜出、下载、传回。难以估量的军事情报损失就在看似平常的“小疏忽”中酿成了。连潜艇隐身材料这样的军工技术机密都被间谍程序从网上窃走了。

大学和一些学术机构网络泄密比较严重。一些学者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重要科研项目,还有一些学者是政府高层决策部门经常咨询的专家,但他们的网络保密意识比较淡薄,不少人图工作方便,很多机密文件都存在随身携带、常常上网的电脑里,几乎等于向境外情报机关敞开泄密之门。

要杜绝网络泄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有保密内容的电脑和互联网物理隔绝,原则就是“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再加上“涉密电脑不得使用移动存储介质””。

“哎呀,间谍真是无孔不入呀!不过,我们天宇东海总部,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技术研究室安保到位,也没有互联网络接入”。

我很自豪的说。

“但愿如此吧”!

金哥感叹一声。本来,他下午还有事情,看看现在是2点多了,我起身准备告辞。

“小伙,你先等一下”。

在我告别后,快走到门口时,金哥的红色保密电话急促的响了起来。

“哦,好的,立即出发”!

金哥挂断电话后,对我说了句话。于是,我的间谍生涯,不是,先是反间谍事件,正式拉开了帷幕……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