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下来,张安才发现这个差事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干的。
因为上门登记收钱的时候,有的人家里只有老人在家,说的又是土话,发的音跟要写的字完全就不搭噶。
还得登记的人自己辨别,有时候张安跟张平还分辨不出来,还得找寻求旁边的邻居帮忙。
或者让他去找个户口本来看看,有的人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的也有。
长箐有很多苗族跟布依族的村民,年轻的人说话还好一些,因为同化程度高了,所以还会说汉话。
但是那些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太太,基本上一辈子说的自己的族语,很少说汉话,最后给张安跟张平俩人给干懵了。
反正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寻求旁边的人帮助了,不然没办法。
其中张安就遇到一家村里最困难的人家,他们家儿子以前在煤窑上下井出意外死了,家里就剩下一个小孙子跟两个老人,日子过的很苦。
煤矿上也没有赔多少钱,就给了点丧葬费,后面年轻的儿媳妇也改嫁了。
张安看着有些心酸,就想着替他们把这个钱出了。
结果这家老爷子说这种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怎么能让张安替他们拿呢,这个钱他们自己会拿。
张安也劝老爷子,家里条件不好,这样的事就可以省省就好了。
结果老爷子还教训张安,这个是大家集体的事情,你要是不参加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大集体的一份子。
临走的时候,张安还想留点钱给两位老人家,但是老人家拍着张安说。
“娃子,我们的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至少能吃饱饭,你不用刻意的帮我们,比我们可怜的人还有,你帮得了多少呢。”
老爷子一番话把张安说愣了,要是换一家人,可能还希望自己多给一些吧。
后面张安笑了笑,把手上的钱收回去,老爷爷跟老奶奶才放开他。
但是他的心里,是打心底敬佩这两个老人家。
长箐村里八九十户人家,张安不可能全部都认识,而且张安家还是属于长箐大河上寨的,下寨基本不常去。
但是张安一直对他们苗族跟布依族的族语还挺好奇的,因为在长箐村里,他们没有文字记载,从老到小都是经过口口相传遗留下来。
外面其他村子的少数民族语音有没有文字记载,张安就不知道了,反正长箐村里的这部分是没有的。
像张安这一代的人基本都听不懂他们的话,只有张建文那一代的人,因为一起生活的时间久了,听是能听得懂,就是不会说。
最后整整两天,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最后一天的时候,正好遇到下乡来的李宏斌,听说长箐村要吃乡约,他倒是很喜欢凑这个热闹,当下也说自己也想加入。
老村长自然愿意,对于李宏斌这样的人他是非常欢迎的,说不得以后村里有需要找到他帮忙一些事情。
最后李宏斌自己出了五十块钱,说就当自己给长箐村里出出力。
老村长也没拒绝,给李宏斌记了个名字。
这样的事情村里也有,很多觉得自家过的还可以的人,都会多给一些钱,大概就十块或者二十块的样子,算是为村里出一份力。
而村里也有办法,直接在村办公室大门旁边张贴红纸,上面会写到参加的人员名单和金额。
而这些多给钱的人,就会排在名单的最前面,用比较大的字写上他们的名字和金额,专门公示出来。
每年都会写,每年大家都会去看。
这笔钱的具体花在哪里,村里也会出个账单张贴,让大家清清楚楚,透明见光。
因为这钱是给大家买吃的,基本上每年都会花完,以免出现剩余不方便退还。
而这一顿乡约吃的伙食好不好就要看村里凑了多少钱,所以大家对这些多出钱的人还是会很客气的。
不像后世,人前当着你的面夸你,人后背着你说你冤大头,现在大家可是真心诚意的尊重。
但是基本上每年凑的钱出来,都够大家好好的吃上一顿,比大部分人家过年吃的都好,这才是大部分人家为什么每一年都愿意凑钱参加的原因。
张安家里今年一家人都参加了,他个人也多给了五十块钱。
最后名单一贴出来,他跟李宏斌两人挂在最前面。
李宏斌是真真的享受到一次万众瞩目的感觉。
张安倒是不在意,只是自己有条件了,村里这样的活动他乐意支持。
五十块钱,不多不少属于正好。
既让大家看到了你的大方,也没人说你家里抠抠搜搜。
家里条件好了,一分不出是你的本分,但是私下会被人用来跟别的人比。
都让你一个人把这钱出了也不行,毕竟升米恩斗米仇,今年你给了,明年呢?
明年你不给,有些人觉得正常,有些人就会在背后说你小话。
六月初六这一天下午,太阳落山以后,报了名的人都带着自己的碗筷来到晒场上集合。
大家各自找关系好的人或者亲戚凑成一桌。
张安一家跟李宏斌带着张安两个叔叔家里,正好凑了一桌。
在上菜之前,大家自己坐在自己从家里抬过去的板凳上。
而老村长则是拿着话筒,要先给大家把一整页好几十条的乡规民约念一遍。
晒场上坐的人不少,光光用嘴巴说的话,后面的人一点都听不到。
这不,老叔直接启用村里面的镇村神器,大喇叭。
这东西一响起来,别说在晒场上的人了,就连在附近的几个村子都可以听到。
长长的一大页乡规民约,因为村里有不少老年人,所以念的比较慢,用了足足二十分钟才全部念完。
村里还没有打印机,镇上的复印店太贵了,要花很多钱,现在还没有条件给复印成几百份出来,一户人家给一张。
有这钱还不如多给大家弄些好吃的实在。
给大家打印了一份,很多人都不识字的,完全就是浪费钱。
到了后世的话,村里也开班夜校扫盲班,让大家都能正常认字。
那时候每家给打印一份,才算是有意义,他们拿回去还能贴在大门上。
现在嘛,都是到镇上去弄成一张很大的通告纸,像大字报一样贴在村办公室门口。
这些乡规民约里,说的都是管好自家牲口,不要放去吃别人的庄稼,不乱踩乱踏别人的田地。
平时注意手脚干净,不拿别人家的一颗一粒等等。
原本大家以为,村长终于念完了,马上就能上菜开饭了。
因为往年都是这样的,大多数人已经把这些乡规民约都记清楚了,甚至还能背出来。
但是还是有些人管不住自家人或者是自家的牲口,所以才一年又一年的重复。
可今年不一样,刚念完乡规民约的老村长,没有放下话筒的意思,接着说起来。
原来是村长老叔要开始带领大家整治长箐的村容村貌了。
趁着大家农闲,有时间,就把村里好好拾弄一下。
“还有,就是咱们村口的这半截山路,虽然我已经多次找了镇上帮忙,但是现在镇上也说大家都困难,实在没有多余的资金帮咱们修这条路。”
“最后我仔细的考虑了一番,也跟众位村民代表商量过,没钱有没钱的修法,有钱有有钱的修法,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从石板坡拉一些石头回来,咱们把这一段泥巴路给铺了,这要下雨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大水坑和烂泥。”
“尤其是咱们村的这些读书的娃娃们太艰辛了,特别是下雨天,他们还要踩着烂泥巴,趟着大水坑去学校读书,走到学校的时候,鞋子都是湿的全是烂泥,虽然咱们条件差买不起摩托车送孩子们上学,那么也该让他们走上一条干净一点、好一些的路去读书吧。”
村里许多孩子都在镇上上中学,天晴也好,下雨也罢,每天早晚都要走这一条路,哪有大人不心疼孩子的。
村口这条路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但是一遇到下雨的时间,地面的泥巴被水打湿以后,就变得泥泞不堪。
在下雨天想要走出村真的很不方便,很多地方都是大水塘子。
所以村长老叔在多次寻求镇上的帮助无果之后,只能想其他的办法。
最后几个代表坐在一起商量,路是不能不修了,没有钱就修差一点,不然下雨天都没法走。
自从老村长听了董敬之的一番话以后,他整个人都铺在这上面,想要把村子往好的方向发展,想要让大家过上好一些的生活,单单只靠种地是没法改变这样的日子。
而村口的这条路,就相当于整个长箐村的脸面,人家来了看到这个环境,连走都不想走进来就掉头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