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5章岁大饥(求订阅)(2 / 2)迦太基的失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朝会结束后,寺人召唤吕不韦。

在大堂当中,食物陆续摆上来。

赵政说道:“仲父请食用!”

吕不韦说道:“多谢大王!”

赵政开始想吃起来,吕不韦也是开始吃起来。

赵政一边吃着饭食,一边询问:“仲父,明年真的要大饥吗?”

吕不韦说道:“今年的时刻,夏秋两季少雨,庄稼歉收,在关中少部分区域已经出现饥荒。只是民众家中还有余粮,靠着挖野菜,靠着米糠等,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可若是第二年还是大旱,就会演变为大饥!”

赵政说道:“寡人明白了,一年大旱还有存粮,可第二年大旱必有大饥。仲父将如何应对?”

吕不韦说道:“去年的时刻,关中地区大旱,七层的地区遭遇旱灾,很多河流水量下降,即便灌溉农田也是略有不足,只能在少部分区域灌溉。多数区域,存在粮食减产减收,大王最好减免其口赋,算赋,地租也是适量减少,这是第一。”

赵政点头道:“可!”

吕不韦说道:“第二,当增加徭役,加大对郑国渠的修建,多征召民众!”

赵政疑惑道:“这样可以吗……寡人明白了。越是在大灾的年纪,越是要修建工程,以工代赈。只是工资几何?”

吕不韦说道:“工钱不能太高,因为这样朝廷承受不住;也不能太低,这样民众无法承受。最好每个民夫每天给予一斗半的粮食……”

赵政思索道:“据寡人所知,秦国关中之地,一户为六口人或是五口人,一斗半的米没够吃吗?”

吕不韦说道:“不够,自然是不够了。根据我臣所知,多数民众一天吃两顿饭,在农忙的时刻吃的多,在农闲的时刻吃的少。民众每天吃两顿饭,一顿为大食,一顿为小食。大食,在白天需要干活,自然吃得多;小食,在晚上不干活,自然吃得少!”

“在大秦,从事铸墙等劳动力重的工作,早食0.5斗(675克),晚食为0.3斗(400克),至于站岗,或是从事其他轻体力活,早晚皆是0.3斗。若是在缺少粮食的情况下,一天吃0.3斗,可以让民众处于饥饿,却是饿不死的状态。”

(一斗米,大约是2000毫升,大约是2.7斤。)

“大王不会以为,民众每天皆是能吃一斗米吧!”

赵政脸色羞红,心中略微惭愧。

他是肉食者,很多时刻计算民众吃多少粮食的时刻,往往是按照自己能吃多少粮食,用来计算粮食的。

可事实上,很不准确。

他是大王,每天可吃三顿饭,每天皆是可吃肉,每顿皆是以吃饱为标准,可事实上民众吃饭的时刻,往往要计算着粮食产量,不能吃得太多;若是遇到灾荒年景,更是要节省粮食,减少粟米食用。

吕不韦说道:“大王呀,修建郑国渠,一户一丁,每天消耗0.8斗,还能节省下0.7斗,还能养活两口人。假如每天给予民夫1.5斗粮食,在自己食用外,还能养活家中两口人。家中的余粮,只需要供养剩下的两口人!”

赵政惊叹道:“仲父呀,你真是精明,将民众的口粮计算到了小数点后,只是仲父却是忽略了官吏的贪墨。你觉得能监督到每一户吗?”

吕不韦说道:“有贪墨粮食的,可直接处死!”

赵政说道:“仲父呀,很多事情没有用的。民夫工资直接变为两斗!”

吕不韦说道:“大王呀,这下子粮仓粮食损耗巨大,秦国有些吃不消。”

赵政笑道:“仲父呀,你莫要欺我。秦国的粮仓粟米有多少,粮仓的分布有多少,运输距离长短,我极为清晰。昔日的时刻,秦国皆是高赋税,民众有一半的粮食,要用地租,口赋算赋等上交给朝廷,到了现在该反哺民众了。”

“仲父呀,该大方的时刻就要大方,做事情不能斤斤计较。老聃曾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寡人现在求其上,只求得其中。”

吕不韦叹息道:“大王,仁慈!”

赵政说道:“这些年来,秦国借助洛阳,贩卖玻璃,纸张、书籍、罐头、白糖等,掠夺六国的粮食,进入荥阳的敖仓,进入洛阳的洛口仓;又是大量制造罐头,已经存储一大批数量了!”

“罐头可保存十年,储存时间,还在里粟米之上,也该损耗一些!”

吕不韦说道:“臣遵命,只是大旱持续一年,民众可以支撑;大旱持续两年,民众的粮食耗尽,朝廷赈灾,修建郑国渠,也可以支撑;大旱第三年,国库也是空虚三分之一,勉强支撑。若是在第四年,还是能支撑;若是在第五年……臣不敢言!”

大旱不算什么,可连续几年大旱,却是要命的节奏。

赵政继续问道:“仲父,还有什么计策?”

吕不韦说道:“第三,臣已经在做了。今天为何在朝堂上,臣说秦国大旱的事情,弄得世人皆知。就是要六国的商人看到商机,运输粮食进入秦国,这样会拔高粮食的价格,也可能缓解秦国粮食的不足。”

“等到粮食数量增加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刻,粮食价格自然会下降!”

某个地方遭遇旱灾,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刻,这个时刻不仅不能调控价格,反而要拉高粮食价格。因为朝廷强行的下达法令,强行命令粮食在某个价格上也是无用,因为市面上没有粮食,有价无市,价格也没有意义。

反而,黑市上价格会疯狂的上升。

还不如直接主动拉高粮食价格,从而造成大量的商人运输粮食进入灾区,出现粮食供大于求,从而降低粮食价格。

赵政说道:“仲父做的很好,只是粮食皆是被各国把控,掌控大头,仅仅是靠着商人私自运输,还是不够的。”

吕不韦说道:“故而,还有第四个办法,关中缺少粮食,只能向六国前去乞讨要饭了,大王最好整军备战,与六国开战,就食于六国!”

从秦国的角度而言,也只是关中地区遭遇旱灾,出现饥荒,可在河东郡,在三河郡,在河内郡,在太原郡,在南阳郡,在南郡,在巴蜀汉中等地,却是没有出现饥荒。

按照道理说,可以将这些区域的粮食,运到关中地区,用来减缓关中。

计划很好,可现实却是行不通。

这不是后世!

在后世的时刻,河南出现大旱,粮食不足,有火车运输粮食,各地的粮食只需要几个小时粮食就是到了。

所谓的百年一遇的大旱,只是稍微起点风波,就是被平息了。

可在这个时代,粮食运输主要是三种方式,一种是独轮车拉着粮食,一条是辎重车拉着粮食,一条是船只运输。

独轮车拉着粮食,辎重车拉着粮食,这样不仅速度慢,路上损耗的粮食还巨大,可能行走几百里,粮食就是耗掉一半,甚至是更多。

若是船只运输粮食,不仅是运输量大,运输速度快,路上的损耗还小。

可这是在顺流而下的情况下。

可若是遇到逆流而上,需要摇橹,或是拉纤为主,损耗也大。

关中地区,处在黄河的上游,逆流而上,运输粮食艰难。

在某种程度上,所谓的饥荒,并不是缺少粮食,而是粮食运输不过来导致。

粮食运输困难,运输不过去怎么办?

只能运输人了!

每次遭遇大的饥荒,民众往往是逃荒到了外地,前去要饭!

吕不韦提出的第四个计策,就是秦国组织大军,直接向六国开战,向东方六国乞讨要饭,就食于敌。

……

PS:岁大饥,人相食,道尽饥荒的残酷。在《资治通鉴》当中,大饥就是出现试四十一次。最近的一次就是六零年·。

古代出现大饥荒,一部分是自然原因,如明朝末年,连续十几年,全国性受灾;一个就是人为,人为加大灾害,一个就是粮食运过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