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觉得有必要讲讲很多和大家想象的古代不一样的东西。
就拿古代一些攻城能不能绕路而言,其实和影视剧而言就很不一样的。
攻城时有些城池是不可以绕过的,例如山海关~可以去实地参观一下。所以能理解当初清军是如何被三桂同学挡在山海关外的。
而有些城池可以绕过,但城中有兵,也许正面打不过,但是一方面是骚扰补给线,也就是粮道,这非常重要。战争中并不是随时都能就地取得粮草的,往往要不断转运粮草过来。
并且如果你进军路上失利,会发现这时后路被断了,人家这次可不会让你绕着城潇潇洒洒的走了。行军打仗,进退都要考虑,不仅要考虑如何成功,还要考虑失败时的后路如何。毕竟失败可以多次,真正的成功一次就够了。
甚至于出奇兵与战略迂回都是常见的用兵之道,人家以为你必须攻下某城才敢前进,你偏偏直捣黄龙,虽然冒险,但有可能出其不意。
《资治通鉴》里的信息量很大,但是让人印象很深的就是在战争中,不断出现这个词「绕城自守」,通常这就意味着很难攻下来,即使守城方人数上不占优势。守城最出名的之一是唐代安史之乱时的张巡,以数千人守城抵御几十倍与己的敌军。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讨论到这个问题,不得不纪念一下张巡。
打仗这方面,咱们的祖辈人都太有经验和智慧了,史书中各种各样的战例都找的到。所以,兵者,诡道也。
首先说说活动范围。
古代农民————在城镇化极低的农耕社会,这就代表90%甚至更多人口,他们一辈子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去镇里赶集,一辈子没到过一次县城的是多数。
今天穿越剧里如蚂蚁般存在的七品县令,对他们而言是一辈子未必能见一次的天上人物,皇帝更加是传说范畴了,所以民间传说里皇帝用金锄头其实也不算思路广。
造成狭小活动区域的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吃的自己种,穿的自己织,住的自己盖,少数铁锅,缝衣针等产品也有货郎定期过来交易。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这就是用来解释古人没有出远门的经验,绝大多数人也不需要这个经验。所以,你让他沿着一个个城池走过去他都未必会,还怎么能绕开走。
当然,没经验这事可大可小,古人强行绕路到底会遇到多大麻烦呢,咱们接着聊。
然后是道路情况。
古装剧里,经常看见地面,路面都是整齐的大石板拼成。
实际上,这样用条石铺路的做法,连京城都无法普及,换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只有三环内是石板路。
那么三环外的城市路面呢,黄泥路,加上居民的生活垃圾,就倾倒在咱家门口不远的马桶,牛马羊的粪便。晴天晒成粉尘随人流漫天弥漫,雨天没有排水设施熬成一地浓稠。所以皇帝出巡,有一项很重要的礼仪叫做【黄土铺路】,用新挖的黄土盖住那些屎尿和垃圾,顺便把路面整平点。
至于城外的道路,除了极少数连接一线大城的官修大道,都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从一个三线城市去另一个三线,就算不绕路,很可能也要拿砍刀一路走一路开路的,可以参考贝爷的野外生存节目。
古代道路环境,水浒里武松打虎,有这么段对话
【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不如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的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这里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作为连接两个县的常用干道出现老虎也不是稀罕事,说明环保好,也侧面说明道路条件的艰苦。
第二,这种连接两个县城的主干道(武二后来说了,这条路我从小走到大你别骗我,说明道路早已存在,而且此时武二是清白之身高高兴兴回家投亲,也没理由不光明正大的走主干道)要凑齐几十人还需等一天,说明了通行量。
实际上,就是几十年前很多地方都组织过打野生老虎,野猪,野狼的运动。可见自然环境的凶险。
其他的,至于路边会不会跳出几个【此路是我开】
至于半路上生个小病或崴个脚,叫不到滴滴也碰不到路人于是冻饿之下倒毙路边
至于今天的都经常有驴友擅自闯山间禁区然后失踪的
至于没有如家也没有七天,走慢点或快点都只能露宿野外
至于没有高防腐剂垃圾食品,豪富之家出远门也只能啃干饼就咸菜
这些都只算家常便饭了。
所以说攻城应当是很少存在绕路的说法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