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聿说到这里,特意顿了顿,果然司农寺丞有疑问,只听他问:“这个异变的好与坏,你详细说说。”
陈博聿点了点头,便指着眼前的稻田开口道:“这一片地里的稻子,最初是由本地的陆稻,与南方的水稻杂交,我们很幸运,当年杂交的新品种里,就有变异品种,这变异品种的稻谷比起水稻的穗要长,籽实也多,籽实也都很饱满。
当时我们一家都很高兴,但是碾米的时候就出了问题,这个变异品种的稻谷出米率只有一成,我闺女说可能是南方水稻不适合我们这边气候,但我们也不是没收获,至少这个新品种的稻谷产量有提升,接下来就是提高出米率。
我们在第二天春耕之前,通过各种办法,收集了十几种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生长的稻谷,然后与变异的稻谷再次进行杂交培育。
以优中选优的方法进行培育,前后三年培育了不下十几个新品种的稻谷,终于培育出我们想要的高产陆地种植的稻谷,并且出米率也保证在六成以上。
这两种陆稻培育出来之后,我闺女却说这还不算成功,至少要种植三年,看一看每年的亩产增减基数,若三年亩产的基数不曾出现减产,这两种高产陆稻才算培育成功,至于抗旱型小麦,也是如此培育出来的。”
司农寺丞听完陈博聿的话,不禁感叹道:“难怪我们毫无进展,在创新这一块,我们不如你家的小娘子,对了,你刚才说有两种高产陆稻,能带我们去看看吗,还有培育出的抗旱型小麦。”
陈博聿自然乐意,便带着余钧一行人,去另一片地里,看了高产的抗旱型小麦,然后又去了另一个庄子,看另一种高产的陆稻。
司农寺丞一看见稻谷的籽实,大约知道两种稻谷的特性,他问陈博聿:“这一种陆稻的籽实偏椭圆形,它应该没有粘性吧,而之前看的陆稻,它的籽实偏长偏细,碾出来的大米更具粘性对吗?”
陈博聿点头:“大人不愧是行家,确实如此,另外就是米的品相上,之前看的陆稻,碾出来的米,呈半透明状,而这一片陆稻碾出的大米,很洁白有光泽,像珍珠一般,所以这片地里的稻子碾出来的米,我闺女取名珍珠米。
之前那片地里的稻子碾出来的米,因为那米带一点自然的青绿色,又米香浓郁,我闺女给取名碧香米。”
司农寺丞闻言,眼带期盼的开口:“听陈大夫这样一说,我越发期待品尝这两种新米。”
陈博聿便笑道:“没几天这稻田里的稻谷就可以收割,到时候一定让几位大人吃上这新米。”
而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工部左侍郎,这会儿终于寻到机会开口:“陈大夫,你家庄子上的水利,不知道是请的谁规划建造的?”
陈博聿看了眼余钧,见他点头,便笑道:“是我闺女,她呀在女红、厨艺上实在没天赋,却在数术、机关及地理上有天赋也感兴趣,所以就将这庄子,规划成一条循环生态链,当初她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我这心里直打鼓。
可真按她规划的改建之后,她说的循环生态链,还真让她盘活了,如此一来,庄子上的收益翻了倍,但管理上还是原来的那么多人,却更轻松。”
工部左侍郞便热切的开口:“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向小娘子学习,她的这一套理论,陈大夫放心,回京都后,面见了皇上,我会据实禀报,绝不会抢小娘子的功劳。”
余钧这时候便笑道:“刘大人,陈家小娘子早将这套理论,无偿献给朝庭,只是这样新鲜大胆的理论,陛下闻所未闻,便一直在观望陈家的庄子。
这次派刘大人过来,就是让刘大人实地考察,我原打算新粮种的事情说完,再跟刘大人说这事,没想到刘大人自个就发现这其中优势来,这下倒是省了我的一番唇舌。”
刘大人听了这话,钦佩的冲陈博聿道:“你家小娘子高义,那我能自个四周转转吗?”
“大人请便。”庄子上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陈博聿自然不怕人逛。
几天之后,陈家庄子上开启一片繁忙的景象,余钧几位大人亲证稻子与小麦的收割,晾晒前上称称一遍,晾晒几天后,稻子与麦子达到了入仓储存的标准,再上称称一遍,稻子的平均亩产便出来了,一亩地八石亩产。
而小麦本就产量不如稻谷,但亩产也有四石半,产量翻了近两倍。
不过对比起小麦的产量,稻子的产量,才真正的让司农寺丞激动,虽然之前余将军上折提到过稻子亩产八石,但纸上的一个数字,与亲眼所见感觉是不一样的,司农寺丞激动的眼圈都红了。
他急切的想把这个好消息带回上都,于是谢绝陈博聿的挽留,带着这好消息,他精心挑选的几束做样品稻穗,及陈徽音的种植日志,登上回上都的船。
三天后,司农寺丞一行人回到上都,他们连家都没回,直接进宫面圣。
泰安帝先看了锦盒里的稻穗,盖子一合,转手递给身边的心腹内侍,然后拿起陈徽音写的种植目志看过之后,才问起这一趟的经过。
等三位大人回完话,泰安帝便让他们出宫归家,自己拿着装稻穗的锦盒及那本厚厚的种植日志,去了后宫,与太后、皇后分享这一好消息。
第二天早朝上,泰安帝便拿出一束稻穗及种植日志,先与大臣们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然后又提及陈徽音这些年,在农事上的贡献,及前不久投入航运的高速商船,将她的功劳一桩桩一件件公开,然后道:“当年高祖定下的明令,但凡对朝庭有大贡献者,当予以厚赏。”
户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附和:“陛下,这位发明诸多新型农具,培育出高产粮种的陈家小娘子,其贡献足以封爵,得此大能者,我大齐国泰民安指日可待。”
有了户部尚书打头阵,陆续有大臣站出来附和,元桎一党的大臣,早接到元桎的指令,因此无人站出来反对。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