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出乎楚牧的意料,自己居然在宫中享受了难得的岁月静好。内阁那几个老头没有再来打扰自己,太后也没给自己找事。
楚牧每天除了去大殿祭拜永平帝,和去慈安宫坤德宫问安外,便一直待在修身殿看史书看大文重要人物的档案,了解朝堂及大文的情况。
看的越多楚牧越觉得太祖是个了不起的人,虽然都是穿越者,但不得不承认,太祖不光名义上是自己祖宗,水平也是自己祖宗级的。
要知道每個王朝到了后期都会出现很多相似的问题,比如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增加却税收减少,地方豪强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解决,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既得利益的特权阶级日益膨胀,他们会千方百计的阻碍改革,所以虽然当权者知道问题之所在,却有往往无力解决,毕竟这些既得利益者总体上来说是王朝最坚定的维护者和基础。
太祖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把问题的源头堵住,而立国之初最是适合大破大立。
各地世家豪强稍有不服者,便出兵镇压之。就算你是听话顺从的世家大族,我也不给你什么特权,想要当官,对不起,只有科举考试这一条路,有本事你家代代都能出才子,辈辈都能中进士!
这样世家大族就很难一直维持。
但科举也是有问题的,过去的科举考试,但凡取得功名就会有相应的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名下土地免税等等,一开始这些都没什么,可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免除赋税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们名下的土地也是越来越多,导致越往后国家能收的税越来越少,没办法只能逮着底层农民反复拔毛,最后的拔出了农民造反。
所以太祖极大压缩了取得功名之人的特权,尤其是名下土地免税和免除徭役做了严格规定,超出的该交税交税,该给我去服徭役就乖乖的去。但是面子的上特权还是保留了,比如见官不跪、刑不上士大夫等等。毕竟读书人最是要面子的,这些还是得留给他们。
这些措施要是王朝中后期施行,读书人都能跟你科举罢考上京城堵门,但在国家初立,太祖威望正盛之时,干了也就干了。
不光这些大的方面,太祖对具体当官也有规定。
内阁作为皇帝统治国家最主要的机构,和最重要的意见提供者。过去有着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太祖则规定入内阁者,可以没经过翰林院,但必须得有地方为官经验。
一来是那些进士一当官就在京城,一路干到内阁,时间一久难免拉帮结派。所以开始就给我到地方上去历练,别待在京城的衙门里泡资历拉关系。
二来避免了过去那些内阁阁员,没有实际地方治理经验,就会之乎者也或者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根本不了解地方上的实际情况,胡乱给出想当然的意见。
所以目前的四位内阁大臣,有三位都是从地方上一步步干上来的。别看窦鼎之是外戚,太皇太后的亲弟弟,当年还是进士出身,还不是金榜题名完就给踢到穷乡僻壤当知县去了,在三个道辗转了十四年才得以入京为官。
唯独张渊一路从礼部小官做起,十五年顺风顺水干到礼部尚书,可碍于规定死活进不了内阁。别以为清流就不想“进步”,张渊还不是想去文渊阁待着。没办法只能主动申请去地方为官。可好死不死刚去泉门道做督道,第一年就发生百年一遇的水灾,灾民百万死伤无数,作为封疆大吏他自然是难辞其咎,结果被降了两级。本来是为了进内阁曲线救国,最后张渊生生在地方上干了十年才再次回到京城,而且还是干礼部尚书,又过了三年才得以进入内阁。
但不得不承认,内阁大臣因为都在地方干过,很多事情上的看法和作法确实更加实际。也很少发生前朝那些地方官员蒙骗朝廷的事了,毕竟大家都在地方上干过,你那点小九九内阁那些人精能不知道?
但太祖终归有失策的地方,他千方百计的设计制度,依旧没有杜绝拉帮结派,大文历代朝廷中都有派系的存在。
不过这能怪太祖么?只有有人的地方,哪里没有团团伙伙呢?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