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5章 孙叔敖至郢(1 / 2)古易慎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晋国赤狄数个县和其它没有涝灾危害的地区,在秋季基本都是大丰收,农民获得的粮食,基本上都是往年的两倍。

上缴上来的数量非常之多,而且姬獳也提前让司空伯宗,在国都的附近修建了非常大规模的粮仓群,专门用来存放粮食。

现在老鼠也是非常令人头疼的,因此姬獳新设计的仓廪都做的十分精良,底下用厚实的黄泥砖砌成。

黄泥砖下面,是非常结实的夯土,夯土的下面,又是一层碎石。

老鼠就算想要从下面打洞进去,也得磨废了它的爪子。

这种建筑可以说是颇为奢侈了,但是能够完好的保存粮食那就不算事。

不过姬獳思考着怎么降低成本之后,又想出了另一种结构的仓廪高脚粮仓。

这种仓库悬于地面,有四根木头支撑。

普通的木头,老鼠还是能够爬上去的,因此姬獳又想出来一种防范鼠患的方法。

也就是在粮仓的四柱上,装上光滑的石盘,石盘不甚标准,没有必要做成那种非常圆的,不过打磨的很滑。

老鼠爬到石头这边之后,因为它们的爪子没法在石盘上面爬行,就没有办法继续往上爬了,而且跳也跳不上去,就只能看着这粮仓而无能为力了。

这样的设计,的确比前一种粮仓要优秀的多,不用耗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做黄泥砖以及夯土了。

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鼠患,造价相较于前一种更加低廉,能够更快的做出来。

但是还没有得意多久,在建造的过程中,高脚粮仓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那就是规模普遍都不算太大,只能做中型的。

大型粮仓,还是得看那种黄泥砖砌成的。

因此这两种粮仓,同时成为了晋国国库的样式。

而且,姬獳也并不将这两种粮仓的技术藏着掖着,这又不是多么金贵的东西,因此就把图纸和制造方法,一五一十全部都写在纸上,让那些识字的小臣去抄录。

然后在朝堂上公开,每个人都发一份,这样有助于他们打造更好的粮仓。

经过计算,税收收上来的粮食要比去年整整多了五分之三!

这是因为赤狄的大片土地都属于晋国了,而且指导他们牛耕和用屎沤肥,给土地施肥的缘故。

赤狄的农奴可从来都没有获得过那么多的粮食,他们可以用这些粮食去购置家中所需,也可以养起孩子了,晋国繁衍人口的政策受了广泛的支持。

不过在晋国国内,施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却没有全面推行,原因也是非常的简单,因为那些封君自己的封邑,他们是有领地的自治权的,也就是说地方上收多少税,服兵役以外的役都由他们来决定。

国君的政策,奖励生育者,不过只在晋侯的领土上施行,毕竟晋侯的领土上,这些人能够交税、纳贡、纳赋。

而其它贵族领土上的民众,只服兵役,应召出征。

他们的税可交不到国君的手里,因此只在国君的领土上施行。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贵族不愿意执行,毕竟是不太舍得那些奖励,也不愿意去弄,毕竟那样的话太麻烦了,还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办公区域,派专门的人去统计降生者。

这工程量是比较繁琐的,他们觉得自己应该享受,而不应该把时间都浪费在那上面。

因此就造成了国君土地上所有人都在准备多造几个娃,而那些中小贵族的民众则是还过着和之前没有太大区别的日子。

这也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最大的区别了,分封制的体制下,封君拥有相当的独立性。

春秋后期的晋国内部,几大家族在田亩和税收上都有巨大的差别。

政令不可能在全国都统一,就算将政令在全国统一,那也是获得了全体贵族同意的情况下,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那是何其的难啊。

战国中后期的楚国,虽然地盘那么大,但是始终强大不起来,变法也没有办法成功,也有这个原因。

贵族的势力太大了,而楚王虽然有直隶的县,但用这些也无力和高度集权的秦国抗衡。

所以姬獳在属于晋侯的领土上搞郡县制,不再将国君的土地分封出去,但是不再去触碰其他那些贵族的封地,不损害他们的原有权益是绝对正确的。

这样才能更大的提高行政效率。

但是如果让那些贵族骄纵起来,恐怕最终的结果和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差不了多少。

所以他的打算就是亲自带兵打戎狄,打到公室的土地能够绝对碾压其他贵族。

这比较温和,不会引起其他家族太大的愤怒,毕竟国君自己的土地想怎么造就怎么造,又不是糟蹋土地和民众。

所以其他贵族只能提出建议,不能去穴手。

一旦去穴手了,那他也相当于做好了自己的封邑被国君管的准备。

如果当初姬獳直接说废除分封,让那些贵族全部都把封地献上来,改邑为县,那么他的人身安全可就得不到保障了。

而现在人口的增长和粮食收成的增长,就初见成效!

对于其它贵族的封地,在他们没有犯什么大错的时候,姬獳是不会去管他们的。

除非他们干了能让自己灭族的蠢事。

一部分大贵族,也是在执行国君的政令,但他们发放给民众的奖励是自己发的,目的在于鼓励民众,然后增强自己封地的实力,自己封地的民众多了,那么开辟的田地也就更多了,武力也就更强盛。

那些中小贵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丰收的喜悦围绕着晋国的每一个人,因为这意味着晋国比往常更强大。

而且对于明年抗风险的能力更大了,不过没有人希望晋国再来一次自然严重的灾害,除了那些本来就对晋国怀有怨恨之心的人。

不过那些经过涝灾的民众也不哀伤,通过修路的劳作,他们获得的粮食足够他们撑很长一段时间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