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的这场水灾,幸亏有了两年的积蓄都兜底,不然的话那还挺麻烦的。
而且其他的那些没有受到灾祸的城邑,也都纷纷向这些受到灾祸的城邑伸出援手,运送他们的余粮来到涝灾地区。
毕竟这是晋国的灾难,国君都做出了表率,非常大方的把国库都给放开了。
而且在这些受灾的城邑之中,除了耿县、吕邑、霍邑、彘邑,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其他封君的土地了。
国内的这些封君自然觉得人人有责,于是都纷纷将自己的余粮都运送到这些受灾的地方来。
免得到时候自己受灾了的话,受不到别人的帮助。
根据相关人员计算,这一次赈灾大约要花掉国库五分之三的粮食,以及各地粮仓二分之一的粮食。
这个结果能够算得出来,还是多亏了用了姬獳“发明”的数字、加减乘除符号,以及纸张!
在这种更加简单的计算方法有了之后,许多原本数学好的人,都更加的迷恋上了数学。
他们计算出来这个数字之后,甚至能够多次的去验算。
姬獳看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差点沉默了,毕竟消耗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多的积蓄,直接就没有了的话…
但是他也觉得不算太亏吧。
毕竟给人工钱最低的时候,也就是在发生大灾难的时候,这个时候农民的地都被水毁了,找不到谋生的途径,也没有办法养育自己的妻子儿女,所以就只能这样为了保护家人而如此选择。
灾年贵的是粮食,贱的是人力,这一点或许在以后很多年都不会变吧。
姬獳又仔细的去思考了一下,似乎自己用最低的代价弥补掉这场天灾,难受是一点都没有亏啊。
情况也不算差,毕竟这些地方以后的路是要更加好走了,经济必然能够发展起来。
以基础建设作为对灾难的救济,必然是大有益处的。
毕竟基础建设可以推动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修路更是能够提高人口活跃的程度。
以工代赈,这个方法无论是放到哪里都是非常管用的。
几乎每座城邑,都出动了数千灾民去修路,在各地邑宰、工师的带领下,他们将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
修缮夯土路的那些城邑,甚至都不用去寻找建筑的材料,毕竟现在是涝灾嘛,到处的土地都是湿漉漉的。
他们修路用到的主要材料泥土,简直太好收集不过了,但是他们依然却用着以前挖土的工具。
农田都被淹没了,但是农具他们都没有丢下,拿来就可以使用,而且大多数受灾的人都是农人,所以他们基本上可以做到每个青壮的手上都有一把耜。
而那些妇女和十来岁的男女,则是在替官方做其他的劳动,比如说用塔碓将发放过来的粮食给去壳。
再比如说用布匹来缝制衣服,给那些没有衣服穿的人穿。
还有编织筐子,用来盛挖来的泥土,还有在官方为劳作的人们煮饭的。
基本上人人都劳动了起来,但是劳动的强度也不算太高,基本上都能填饱肚子。
甚至还有的少年感觉涝灾真好,毕竟比他平常的劳动还要少一些,还和他的父母去说了这话。
“父,涝灾真好,不用背着太阳在田地里除草了。”
然后这个少年就被父亲给咣咣扇了两个耳光。
这个少年的父亲,几乎脸都要气绿了:
“好?好个屁!春季辛辛苦苦种的那么多粮食,现在说没就没了,那些粮食可是一百多亩啊,能够我们吃多长时间啊,你居然还有脸在这说好!”
于是这个少年就低下了头去,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他们修路的进度快。
这些夯土路面,也是高于地面,防止下雨天的时候被水完全淹没,导致难以行走。
而且道路的路面宽达五十尺,这么宽广的尺寸,出动大军沿着这条路走,赶路的速度必然要快上很多。
灾情最严重的地方也就是汾河两岸,毕竟那里的城邑非常多,而且土地相当的肥沃,不像黄河向南走的这一段,人口是非常少的。
话说上阳下阳也是遭到了这样的冲击,但是这两座城邑上游的城市却没有问题。
还有辛邑和玤邑,远离了黄河,更是没有被波及到。
汾河附近的路也要连接将来晋国的重城晋阳,所以修缮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很多灾民在官府的安排下去捡石头,都能获得救济,只要不是那种懒的不想动的家伙,在这场涝灾下,想要活下去并不是什么难的事情。
而且晋国修路,对捡的石头也有稍微严格的要求,这些捡来的石头必须要平而且大。
毕竟是要作为路面来铺设的,如果太磕磕巴巴的话,车子走起来必然会十分的颠簸,那么体验就差了。
因此收集石料的人,只要上午中午下午各自带几块大而平的石头到官府那边去,就能够收获到官府发放的菽饭、黍饭,别的不说,他们是肯定能够吃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