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二郎神,袁熙忽然想起来那日刚回娲皇宫,拜见女娲娘娘神像时,左右两边各立一个神像。
其中左边立着一名女仙,袁熙也猜不出是哪路仙女,但是右边那个男仙,手持三尖两刃刀,应该就是二郎神像。
“杨戬的师父不是玉鼎真人吗?母亲怎么也传了他八九玄功?”袁熙不解的问道。
“是的,玉鼎真人是杨戬的师父,可是毕竟他修为有限,能传给杨戬的功法更是有限,我看杨戬是天命之人,本性良善敦厚,于是便私下里传授他八九玄功。”
直到这时,袁熙这才明白,原来杨戬之所以能肉身成圣,原来是女娲娘娘在暗中相助,在武王伐纣时,杨戬以元始天尊三代弟子身份出现,却能以实力远超十二金仙,最终为西周立下汗马功劳的,其原来所根本依仗的,却是女娲娘娘所传授的八九玄功。
尤其是当杨戬遇到同样会施展八九玄功的袁洪时,杨戬久战不下,女娲娘娘便传他江山社稷图,助他降伏了袁洪。
其实在这时,已经奠定了二郎神和女娲娘娘亦师亦友的身份,当二郎神拜灌江口二郎显圣真君时,也将女娲娘娘也当作自己的恩师。
只是杨戬在习得八九玄功后,后来神功大成,道行愈加深厚,无形中将八九玄功发扬光大,天界诸神,无不膜拜,最终成为天宫中,唯一听调不听宣的二郎清源妙道真君。
但是后世的七十二变,却是在八九玄功的基础上,更加简化而来,因为八九玄功,不但体系庞杂,七十二式变化,而且同时更会七十二式世间玄妙绝技,这也是同样都会七十二般变化,二郎神却能能降伏齐天大圣的根源所在。
待到袁熙完全领悟并熟练掌握七十二般变化后,已经恰好是七十二天之后,在这段时间内,女娲娘娘极尽耐心的向袁熙详细讲解,因此袁熙有理由相信,自己所学的七十二般变化,大概是学的最系统最全面的了。
由于袁熙是继承九头虫的修为,所以根基并不十分牢固,不过有太上老君给的紫金葫芦,里面有数至不尽的仙丹,这对于袁熙筑基来说,提升非常之大。
至于紫金葫芦,袁熙反复研究了很长时间,左右摇晃,听不到有任何声响,犹如实心一般,也看不出究竟有多少仙丹,袁熙当作糖豆一样,一把一把的吃下去,刚开始直觉腹中逐渐煅成一块,可随着不停的吃仙丹,发现体内五脏六腑都开始坚似钢铁。
反正有吃不完的仙丹,最终袁熙快要吃吐了的时候,发现周身四肢已经变得犹如钢铁了。
显然,吃这么多仙丹,不仅帮袁熙更好的为八九玄功筑基,而且还铸成了金身!
其实袁熙不知道的是,太上老君的仙丹,是三界之内品级最高的仙丹,普通人吃下一颗就可以长命百岁,百病不生,更何况让袁熙这样当饭来吃了。
学习完了八九玄功的第一部的筑基和第二部的七十二般变化之后,接下来就开始学习七十二绝技了。
七十二式绝技,是八九玄功最为实用的部分,也算是八九玄功的延申,有之前的筑基,剩下的这些学起来,简直就是手到擒来。
可是这时,女娲娘娘却忽然对袁熙道:
“冀州幽州有瘟疫发生,你快回去看看吧。”
女娲娘娘的神识可以俯视三界,三界内发生的任何事都逃不出她的法眼。
袁熙闻言顿时吃了一惊。
因为袁熙就是幽州刺史,后来袁绍官渡之战后病死,袁尚投奔辽东公孙康被杀,袁熙也回兵去救邺城,可是邺城属于冀州境内。
袁绍袁谭袁尚已死,袁熙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袁绍的继承人,因此冀州和幽州都属于袁熙的势力范围。
听说冀州幽州有难,小宓顿时也紧张起来,回娲皇宫这段时间,袁熙小宓两人无忧无虑的住了这么长时间,要不是女娲娘娘提醒,差点忘记了,现在世上正是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呢。
很快袁熙和小宓商量已定,不敢在娲皇宫再住了,马上返回邺城!
临走前,女娲娘娘刻意叮嘱,说小宓身上佩戴的五彩神石也具有治病驱瘟效果,同时袁熙手中紫金葫芦里的仙丹,更是也具有救人治病效果的仙药。
“我现在已经隐居,不再过问世事,你们此去凡间诸侯争霸,如果有什么困难,就去找你们的师兄二郎真君,请他出山帮助你们吧。”
听闻女娲娘娘的淳淳教导,让袁熙心中感慨不已,心想如果有朝一日,天下太平无事,就带小宓回来,永远住在这娲皇宫里。
在这里,不禁可以陪伴母亲,而且还有小宓,在这里无忧无虑的生活,该多好啊。
这大概就是真的神仙日子!
依依不舍的拜别了女娲娘娘,袁熙和小宓一起出了娲皇宫,女娲娘娘让碧霞童子来送两人下山。
“碧霞,你每天居住在这里,不感觉无聊吗?凡世间灯红酒绿,可好玩了,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下山去玩?”
袁熙的这一问,顿时把碧霞童子给问的呆住了,虽然碧霞童子偶尔会陪同女娲娘娘出山,可是都是办完事,立刻就返回娲皇宫,碧霞童子也从未领略过尘世间的荣华富贵。
碧霞童子挠了挠头,迟疑的道:
“这样不太好吧,我还要侍奉娘娘呢。”
“娘娘在这里隐居,不需要你侍奉了。”
碧霞童子心思单纯,原来把袁熙的话当真了,不禁沉思许久才道:
“这个......我要请示娘娘才行,我不能私自下山的。”
听到这里,小宓连忙打断袁熙道:
“好了,你别逗她了,母亲一人在宫中寂寞,碧霞还得陪母亲呢。”
三个人一边说着,一边从神山上下来,来到山脚下,只见碧霞伸出手来,凭空的一推,便出现一道门。
门外,正是娲皇宫的偏殿。
三人一同出了偏殿,来到正殿内,女娲娘娘的神像前,善男信女,依旧人流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