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06,该不会被活埋在这里吧?(2 / 2)洞玄子三十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稍微平定了一下心情,王羽踏入了第二道弯的第一个台阶之上。

这第二道弯乃是子贡留下的道理烙印。

子贡,就是端木赐,儒商鼻祖,儒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善于经商,乃是祖师最为器重的弟子。

刚一踏入,四个大字便迎面扑来。

“何为知行?”

对于子贡,王羽也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这位先生擅于经商,他原本以为应该是跟商道有关的问题,可是没想到居然是知行的问题。

王羽开始思考了起来,想起这位先生的经历以及儒门之中对于这位先生的记载,心中有些了然。

子贡是儒门祖师之道的宣传者和捍卫者,他对祖师最为崇拜,认为祖师的修行境界犹如万仞高墙,而自己只不过是只有几尺的土墙而已,完全不能相比之。

所以,他对于祖师的学问研究的最深,越是研究他就越是觉得祖师犹如天人一般,非是凡人可以达到的境界,那么对于祖师的学问如何践行呢?

这也许就是他的疑问了。

兴许他有答案,但是他想知道更多的解答。

所以,这里镶刻的道理烙印非是商道,而是知行之道。

对于知行之道研究最深的自然就是阳明先生了。

传习录,王羽还是有些研究的,毕竟作为一个抬杠宗师,杠精中的杠精,如果涉猎不广,人家说的话你根本都了解不了,那还辩论个屁啊,直接投降算了。

所以,王羽对于各种典籍都有涉猎,虽然不深,但是其核心要义王羽还是略知一二的。

当然对于知行一道,不仅有王阳明的解答,还有很多大佬也对知行有过解释。

《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尚书》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程颢说:“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以上大佬虽然都对知行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都所有偏颇,或者重视知,或者重视行。

唯有阳明先生,知行合一。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用四个字来概括,知行合一。

王羽脑海中无数的知识在翻动,看上去十分漫长,实际上也不过盏茶功夫而已。

整理完毕之后,王羽直接抬头,冲着那似乎想要把自己压倒的四个大字也大声念出了四个字。

“知行合一!”

此言一出,整个第二道弯都开始颤抖起来,镶刻在第二道弯上的无数道理纹路似乎有些承受不住这四个字的压力,竟然有崩解的迹象。

这些道理乃是子贡的一身修为的精髓所化,早就牢牢的跟泰山何为一体,此时道理崩解,附着其上的岩石也开始不稳,俨然就要倒塌下来。

这可把王羽吓坏了。

这岂不是要把我活埋在这里吗?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