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尹直到了(1 / 1)陆家小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知府大人来到前堂的时候,只见两个证坐在前堂喝着茶,定睛一看立刻就换上了一副狗舔的样子上前躬身道“尹大人,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下官有失远迎,还请万望赎罪啊。”

“哼,你还有闲情逸致在这儿给我拽文,你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事情,连皇上都已经知道了,你现在还是想想怎么掉脑袋吧。”这位尹大人正是内阁大臣尹直,连夜赶船,在一天之后已经出现在了杭州知府的府上。

这位知府大人瞬间就懵了“不知尹大人说的是什么事情?下官真是不知啊?”

“你啊你,真是,蠢蛋一个,还能有什么事情,还不就是你找的那个锦衣卫替罪羊,你说你这个蠢货让你办点小事儿,你怎么就办成这样了,王霄那点事儿,咱们都门清,大家都是受了好处的,他现在一走了之是最好的下场,本来这收尾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些倭寇袭城正好可以转移注意力。

把你从江都那个穷地方调过来,让你摆平这点事儿,你都做不好?随便找个收尾的替罪羊不就得了,你偏偏要把锦衣卫扯进来,虽然说,扯进锦衣卫不失为一个好计策,可是存蠢就蠢在你他娘的竟然找了个九岁的孩子,你倒是告诉我,一个九岁的孩子,就算他是锦衣卫,可是他要怎么才能内外勾结,引倭寇入城。”

当官做到这份上,没有几个是蠢蛋,这位知府大人也不是这样的蠢蛋,说到底还是贪婪作祟。当初在选择替罪羊的目标时,不管是东厂还是锦衣卫都在这位知府大人的候选名单上,因为是要给文官的丑事遮掩,所以,必须要在东厂和锦衣卫之间拉拢一个,所以,处于劣势的锦衣卫最后成为的选择的目标。

在侦查锦衣卫的人员的时候,陆振飞这个小娃娃锦衣卫突然出现在了这位知府大人的视线里,经常出入城南剧院,有点什么事情,竟然也会出面摆平,用的还是锦衣卫的名头。

这样的行为就让这位知府大人起了浓浓的兴趣,锦衣卫这种特殊单位,是不能允许开设民间营生的,除非是皇帝点头的。城南剧院明显不在此列。

那么这件事情里面肯定有猫腻,后来的调查中,发现张骏会偶尔进出银楼,然后去打探后得知,都是来银楼存银子的。至于数量银楼就没有透露了,能说明张骏是来存银子的,已经是看在官差的面子上了。以宝祥号的势力,也不需要太顾及地方官府。他们的可不是一个知府可以掂量的。

跟梢的人在得知张骏换了银票后去了锦衣卫衙门,就知道必然是去孝敬的。只是因为跟梢的时间太短,没有发现,张骏还给申懿王府送银子,不然的话,陆振飞此时肯定没有在狱中了。

接着,这位知府大人就把之前探得的消息和那些陆振飞手下人的口供和尹直又交代了一次。之因为抓陆振飞,并不是指陆振飞勾结倭寇,而是这里面牵扯到了杭州卫锦衣卫整个卫所,陆振飞这里只是一个突破口。

听到这里,尹直也是沉默了下来,手指有意无意的敲打着大腿,一会儿之后开口道“那么,现在审问可有进展?”

看到尹直口气放了下来,这位知府大人立刻又欣喜了起来“回大人,已经快要松口了,刚才来见大人之前,我还在审问呢,陆振飞已经透露说背后有大人物。想必就是指示他做城南剧院的人了,至于城南剧院的进项,下官不敢再奏章中写明,在这里跟大人说一下,每月至少进项有五万两银子。所以,锦衣卫这次可是要栽大跟头了。”

听到知府的话,尹直也是放心了下来,九岁的孩子不是主谋就好,这次牟斌在御前打的包票可是有的笑了。咱们这位陛下还是嫩了点,这次可是要打脸了呀。

“很好,你干的很不错,本官就在这里等,你赶紧去问出幕后之人,老夫还要回北平,万阁老还等着咱们的好消息呢,可不要让他久等了,这次的事情如果做好了,你这知府年底的考核可是一定会很优异的。我看你还很年轻嘛,年轻就要多多做事,为国家效力,我觉得北平还是很缺少像你这样能干的人的,期待你的表现啊”尹直面带暖色的不急不缓的说道。

而知府大人就像是打了鸡血般的,一下脸就涨红了,拍着胸脯保证道“下官一定尽心尽力为大人办事儿,为国家效力,下官这就立刻去审问,不出一时半刻,一定有结果给大人,大人请用茶,稍等片刻,下官去去就来。”兴奋的有些语无伦次,走路也是张扬了一些,兴匆匆的就离开了前堂,朝着狱中走去。

官途一直是百官的追求,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不升官的。当然,贪官升官更多的是为了可以贪污更多的钱。

官阶越高,经手的钱就越多,一个县令只能经手一个县的钱,一个知府,不仅可以经手知府衙门的钱,还能经手上头拨给下面县的钱,下面的县令都是到知府衙门领取朝廷发下来的钱的。

那么在官场中,雁过拔毛的规矩,就成为了贪污的潜规则。比如,某处地方发大水了,需要赈灾,朝廷下发二十万两银子,其中会有一半以上是粮食,剩下的才会是银子。

于是,从户部出门,银子就会扣去车马费,人工费,走陆路的话,就会途径各个总督衙门,一样车马费,人工费,然后再到知府衙门,再到县,最后能剩下的钱粮,不足出发时候的二成。

但是,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不,地方县令也要贪污啊,于是就把银子直接贪污,赈灾的粮食全部出售到其他各大粮商,然后以一比几的比例换来几倍的陈年黄米,在参上一些沙土,然后再分发到下面去。

这样一来一回,下面的灾民已经死去了不少,等到赈灾的粮食到了,这时候谁还管米好不好,有没有参沙土,能吃就行了。如果死的人多了,下面的官员就会报上来有疫病突发,需要更多的银子来买药。其实最后这些钱还是进了各路官员的口袋。

等银子发下来以后,顶多就是在地方水井里投入一些廉价的药草,也不管有用没有,让当地的人喝了就算防止疫情了。反正大明朝百姓人口本来就多,死了一批还会有其他的再过来。

最后,一份成功救灾的奏章就又递了上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