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侑看着手中的木片,翻来覆去的玩着,怎么样才有用呢,对于自己来说还不如用来烧火,这样也太可惜了点,看着身边的韦成随口问到,“韦伯,这小木片可以用来干嘛呢?”
韦成:“公子,当然是收好作记念啊,等公子以后到了封地,拿出来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杨侑:“这么说还确实有用啊,还想着拿来烧火用呢!”
万物皆有用,落在合适的人手里,才会有大用,尽管只是小小的木片,记载的是修建洛阳城给关中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于大隋更是动摇民心的开始,最适合就是送到杨广手里,可他会相信吗?或者说,在洛阳城雄壮霸史的奢华下,他会理会吗?
杨侑静静的想着,从大业的年号中可以看出,杨广的千古帝王心是那么明显,有千古帝心,不可能不知道民心的重要,刚刚君临天下五年,应该还有一份清明之心在吧,杨侑也只能是猜测。
翌日,修练完,跟两位师长一起用早膳时,杨侑拿出木片,“两位老师,我想把它送给皇爷爷,可以吗?”
孙思邈:“送给陛下是最适合的!”
王通:“确实是最适合,陛下信,认真对待,那是最好不过的,陛下不信呢?”
杨侑:“皇爷爷有千古帝心,不说有爱民之心,至少不应该有乱民之心,民乱则天下亡,才短短几年,皇爷爷心里应该还有一分清明吧,真是不相信的话,或者说不愿意去相信,最可能受连累的还是两位师长,至于劣徒,最想当个闲散王爷,以后去看看海的另一边是什么样!”
孙思邈:“我是无所谓,行走于山野之间,贤侄有家有室。”
王通:“愚侄就更没什么了,不食朝廷俸禄,就家族而言,陛下还不会过分处理,侑儿就放心谏吧!”
这样一耽搁,午把小木片包裹好,写有两封信,一封是给母亲韦氏的,当然是报平安、报喜事,另一封附在包裹,给杨广的。
“皇爷爷,你好!
孙儿行走于乡里,不能尽孝于皇祖爷和皇祖母身前。。。。。。
途中所获珍物,献礼于皇爷爷,望皇爷爷观人亲拆!
不孝孙侑敬!”
两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确实是很玩皮、很童真,这样子挺好,孙思邈和王通也不提什么意见,这样没有一点做作,任谁一看,就是玩童亲笔。
杨侑嘿嘿一笑,把包裹和信交给韦成,“韦伯,包裹和给皇爷爷的信,你要亲手交给娘亲,让娘亲亲手交给皇祖母,切不可自行其事。”
韦成:“公子,如果问起呢?”
杨侑:“你知道什么、听到什么,如实相告就行!”
孙思邈:“五月初,我让侑儿来这里接你。”
韦成领命而去,得步行,快都要十数日才能回到洛阳,杨侑驾着马车,向着山林走去,月余,已经重新过了一遍《说文解字》,按照两位师长的意思,此书必过三遍方入门。
杨侑觉得再过一遍,能做到熟背,倒背是不可能的,那需要天才和苦功,“侑儿,为师当初也是从三岁识字,到八岁,一直就只是读《说文解字》,六年时光,在家父鞭子的催促下,做到倒背如流,以后读书其它典籍,很轻松。”,王通说到。
孙思邈:“《说文解字》,每个汉字,都是一种生活场景、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想法,把天地之象、人所想综合起来,难得的是这些都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侑儿你的篆体没落下,这是最好的,我是做不到倒背如流,如果能像贤侄这样,对以后的帮助,那真是很大。”
杨侑:“两位师长认为《说文解字》是天下书籍之首吗?”
王通:“没有人这么提,要能真正读懂读通典籍,不读《说文解字》是不可能的,我是很赞同侑儿的提法。”
孙思邈:“我是很久没读了,也是这久才重读,想想读过的书,《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解释,真是做到了无妄无忘。
就拿圣人舜的舜字来说,有一个种草叫蕣,朝生夕枯,我也只遇到过一次,确如所记载的那样。
再想到圣人舜,被世人传颂为日德,除了常人理解的如日那样普照百姓,何尝没有人们觉得太短暂、期待下一个舜出现的期望在里面,到了今日,更有可遇不可求之意,字为万书之首更为适中些。”
王通:“舜,为手,中为屋院,院中有肉有足迹,表示的是通过劳作,做到有所居、食有肉、子孙满堂,就像现今的殷实之家,可九成的百姓,还是半饥饿的糟糠者,贫贱如初。
从圣人舜的经历来看,常人理解的即为国也尽孝,这跟仁孝兴起有关,对于圣人舜孝父敬母爱弟之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知侑儿有没有其它看法?”
杨侑:“父贫则母饥,母饥则弟伤,父母弟三者,放在任何一家,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只要顾及亲情,问题总是能解决的,那样才算是家,失去一方,家就破了,舜即为国也为家,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人群居而兴的想法。
合侧兴、分则衰。
不管是圣人之言,还是百姓之言,以合为出发点的,则有长期可取之处,以分为出发点的,注定只是短暂的时宜的。
人是群居的,所思、所言、所行,都应该是群思、群言、群行。”
孙思邈:“好一个群思、群言、群行,能做好,何愁天下不安。”
王通:“自天下归一以来,天下平,百姓受欺,天下乱,士族互伐、百姓劫杀世家,何尝不是因为君子小人之别深入人心。
侑儿所想,确实是非常有道理,要是天下平时,君子行群思群言和群行,优待百姓,小人乐,则君子无忧,何来天下乱。”
杨侑这时候才想明白,在大隋这个时代,还没有道德的君子和小人的约定俗成,小人就是指黎民百姓、贩夫走卒,而君子,就是指少数富贵之人,所谓的士大夫、世族和权贵。
第二日,马车已经难行,需要师徒三人推行,到了下午,坡陡林密,只能御解下马车,孙思邈说成大力士也不为过,两大个装有盐、米等包裹扛在肩,还能平步轻行,王通扛着两个衣物的包裹,杨侑牵着马,行了近两个时辰,来到山中平地,有六七间草屋,还有轻烟。
看来还是有人在的,杨侑将马放牧在林间,草屋边有竹栏围成的数亩地,在这深山里想种粮食还是蔬果,太难了,如此多的松鼠、野兽,几天就糟蹋完。
竹栏边不远处,就有一条山间小溪,孙思邈还真会选地方,杨侑回到草屋,有四间明显是新盖的,有一老仆和一幼童,比杨侑大三岁,是王通的长子,王之,还在认真抄写《说文解字》。
这下有玩伴了,也许是第一次见面,王之很少说话。
午晨练,下午读书,早没见的老仆傍晚才骑着马返回,肯定是送马车回般若寺,今天入厕时发现,没有积肥,第二天叫王老汉,弄了很多落叶、腐土,放在厕所坑里,“王爷爷,等过久把里面的捞来,放在一起,过数十日,等春耕埋在地里,可在增加地的肥力。”
王老汉:“老汉晓得,只是以前没弄枯叶和腐土,全是人粪马粪,还有牛粪,小公子这样一弄,肥会更多。”
王老汉是真厉害,弄了不少枯叶放在马厩里,对于熟悉之事,没有人是蠢笨的,只有自作聪明的人,对自己不知之事而说,杨侑从小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开心有王老汉做这些事。
书房的书不多,《说文解字》、《诗经》、《素问》、《春秋》、《易经》、《道德经》和《史记》,“侑儿你除了说文解字,其它的只能是读一遍,要五年左右,如果还有时间,到时候再读孔孟先贤之作,到时候再准备。”,王通说到。
看着全是纸质线装书卷,要是放在后世,真是价值连城,这才是真正的古本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