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百官皆是一阵怔然。
陛下让准备科考事宜,是要在这个节骨眼恢复科举了?
大臣李善长抱拳,疑惑道:“位,您准备……是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呢?”
他的话,也是所有大臣的心声。
尤其是那些勋贵,都紧紧地盯着朱元璋。
朱元璋闻言,却是一笑,“那我就明确告诉大家吧,咱打算在半年之内举行科举考试!为咱大明人才添砖加瓦!”
唰!
朱元璋的一席话,让文武百官登时愕然了。
陛下竟然真的要这么做,而且还要在半年之内?
那岂不是再过两个月,考生就得准备赴考了?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恢复了科考,对在场的勋贵们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所以他们暗中摩拳擦掌,脑中想着法子,根本就不打算让科举顺利进行。
于是刚刚稳定一点的朝堂,瞬间变得暗流涌动起来。
对此,朱元璋心知肚明。
因为早在三个月前,便发生过一模一样的剧情。
当时大明国力还算强盛,百姓基本温饱。
所以,朱元璋便想着效仿唐朝时期,展开利国利民的科举制度。
当时便有不少勋贵,像现在这般准备阻止他。
因为科举制度重在“寒门崛起”,这会严重影响勋贵们的固有利益。
以淮西为首,勋贵们各自抱团,基本垄断了大明的所有官职和军职,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贵族利益团体。
甚至有新人在军队内表现良好,勋贵们也会第一时间收拢在手里。
或是义子也好,或是门徒也罢,理由五花八门,反正就是不允许旁人分他们一杯羹。
对此,朱元璋又恨又无奈。
恨的是,这些勋贵们把持着利益,大明想要开枝散叶很难。
而无奈的是,纵使这些勋贵们利益熏心,但大明还要依靠他们出力……
“陛下,臣有事要奏!”
终于,第一个人开口。
此人名叫薛亮,是吏部尚书,官居正二品,是淮西勋贵的代表人物之一。
只见他三步走出,来到殿前,开口道:“陛下!我大明国内正在遭受千年不遇的大饥荒,遍地饿殍浮尸,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若陛下要召开科举,恐会踏前隋的老路!”
隋炀帝当年便不顾民情,强行举行科举。
结果闹得民生哀怨,最后隋朝的覆灭和科举也有一定关系。
薛亮这话,是在暗指若是召开科举,必定危国!
朱元璋脸色一沉,眯眼看了眼薛亮。
此人他清楚,早年跟随红巾军起义,先投奔陈友谅,后遇常遇春,当年他这个吏部尚书,还是常遇春举荐的。
如今多年过去,薛亮的翅膀明显是硬.起.来了。
继薛亮开口后,勋贵们一个个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也跟着效仿起来。
“陛下,三思啊!前隋之鉴在前,不可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