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钱难赚(2 / 2)三院老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多色套印、水印谁都能做,但纸张、油墨是专用的,别人可不好仿。尤其是特制油墨,好吧,就算普通油墨整个大明都找不出第二家。

而且纸钞图案只要足够复杂,再盖个印章甚至微雕章,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现时的纸张质量也就那样,三五年回收一次换新版,一举两得。

因此就算有人想伪造票版,可能他费心费力好不容易造出来,而“大顺纸钞”已经换新版了。

大顺铜钱就不铸了。

倒不是怕朝廷查,人家真不管。

比如汉代五铢钱,直到唐代还在使用,前后长达五六百年时间。就是明代也仍然在用唐代、宋代铜钱,尤其宋钱,存量相当庞大。

明代二百多年铸的铜钱还没有北宋两年铸的多。

因为铜钱属于价值币,不是信用币,只要含铜量实在,就能通行天下。

现今也没有冲床,铜钱都是采用浇铸工艺。

先设计出样钱交由工匠在精铜上雕刻出祖钱;再用祖钱翻铸出若干母钱;最后以母钱为本,用翻砂铸造的方法做出子钱,也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制钱。

其中祖钱要比母钱略大,母钱比制钱略大。这是由于铸造过程中会发生缩模。打磨抛光时也会导致尺寸及重量的减少,所以祖钱会提前让出余量。

铸钱倒是不难,技术含量不高。问题是要用真材实料,就没多少利息了。要是铜价再一涨,甚至还会亏本。

官钱为了节省成本,会搞些当五、当十甚至当百大钱,也就是说一枚铜板可以当五文、十文用。

但是这种钱在民间用不大开。因为现在的货币不属于信用币,不是你标什么就能当什么用的。

老百姓只看钱币料子。大钱虽然尺寸大一些分量重一些,但也有限。傻子才会拿一文当一百文。

天启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甚至还请铸过“当千三”大钱,一个铜板当二两银子用,糊弄鬼呢。(天启年还有“十一两”铜钱,貌似是值十文重一两,不是一个铜板当十一两银子。)

尤其是铸私钱的,都是铜料,你官钱刻字,人家也会刻字;你刻什么,造假者就刻什么。完全没有防伪技术。大钱的市场很快就烂了。

市面上的私铸假钱一直和官铸真钱如影随形,无论哪个朝廷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再过几年后的张慎言就提出明末物价暴涨的一个原因是“非钱少之患,正钱多之患也”。

大明朝廷铸的铜币本来就少,而且还流入东南亚、高丽、倭国等地相当数量,市面钱不够用。那自然有私铸的填补,甚至要超过官钱数量。所以“则钱多于私铸之患也。”

除非是特别劣质的私钱,那倒是好区分。因为偷工减料的原因,比如锡铅锌掺多了,工艺又不好,会导致钱文模糊,色泽差,钱质脆容易折损。

比如“千钱不盈三寸”。一千枚私钱累叠在一起高度居然不超过三寸。甚至还有“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垃圾货。

要么就搞出机制币来防伪。然而这太难了。就算水力或人工冲床能将就用一下,现今也找不到能刻钢版模具的工匠。以后再研究吧。

另外,拜朝廷低下的行政效率所赐,大老爷们又不知道市面上有多少货,又该发多少钱币,金融秩序也没的,各地不时会有银贵钱贱或者钱贵银贱的现象发生。

所以铜钱币值相当不稳定。这个月一两银能兑换一千二百制钱,三个月后可能就变九百文了。

甚至还会出现把铜钱销熔为铜器,反倒得利更多的情况。

明朝的制钱有京、省之异,京钱称为“黄钱”,外省铸造钱称为“皮钱”。京钱比皮钱重一些,含铜量实在,价值也高。

明代中后期的银钱比价,大致为纹银1两可以兑换京钱600文,皮钱1000文。到崇祯五六年后银价开始渐涨,先是能兑换800文,然后到末年约2000京钱才能换一两银。

为啥涨的厉害?

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稀班牙被英荷玩死,南美殖民地的银子再也到不了大明。天朝白银流入减少,所以朝廷没银子用,所以大明亡于稀班牙……

还有德川幕府闭关锁国,那边出产的白银也流不进来,所以大明又亡于倭国……①貌似他们唯一没禁止和大明贸易。

但这些扯淡说法应该不占主要。

可能还是大明内部战乱原因为主。老财们本来就有囤积银子的传统,加之明末持续的天灾人祸、商路断绝、市场萧条,市面百货缺乏,私铸铜钱多等等,所以导致银价上涨。

崇祯朝还是明代钱币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款式计有百余种。早先铜币铸造精良,用料实在,后期就粗制滥造了。那种破烂货能兑换的银子当然少,也算个银价上涨原因。

要是再展开了讲,就要细论明末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同时发生的奇特现象,不说了。

闲话暂停。

总之,弄铜钱不划算,白给铸币权都没用。

银币暂时也不实用。市面上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用铜钱,还有些是以物换物。银子往往只是计价单位,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

你要拿银子出去用,还要担心损失。因为有些商家或银号在剪开银子时会舞弊,比如“飞渣”(碎银渣藏入夹剪豁口)、“抹蜡”(银锭底部抹白蜡补足重量)等等。所以一般来说顾客也不太愿意用银子付钱,以免被揩油。

至于大宗交易,称量银锭显然更方便。

海外流过来的银币也全被商人们熔成银锭了。

所以,等将来革命军势力坐大了再考虑弄铜钱、银币。到时候有了银矿、铜矿支持,造币才有赚头。

李自成之所以弄钱庄,赚利润是次要的。

一来是让人们适应“大顺纸钞”;二来搞汇兑方便自己人在外地提钱;三是为小商户自耕农提供无息贷款扶持;四是吸收存款偷偷自用;还有就是跟地方士绅富商拉关系。

发纸钞或者搞汇兑,需要本钱厚,不然来个挤兑就完蛋。

李自成的闲钱只能拿出两三万,再四处借一点凑个十万整。

先在沁水把摊子支起来,试营业一两个月后再往外地开分号。

……

跟随沈一石前来的还有个交城毛皮商。

早前在波罗堡,李自成跟沈老西儿攀谈时知道他做毛皮买卖,然后在绛州给沈一石的册子里就有鞣制皮革方法。

沈家只做原料生意,就以方子入股了另一家大作坊。

老杨依法熟皮,出来后虽然远超硝制旧货,只是跟册子上描述的还有些差别。这次特来请教大统领。

新法熟皮有些原料不好找,比如碱式硫酸铬等,通过红矾加糖等简易制备及其它替代品勉强也能用。

李自成当场详解,又动手演示一番。弄出来琥珀色、黑色皮子各一,上蜡抛光,成皮光泽照人。

沈一石惊呼,“这哪还能看出是原先皮子?卖十两银子都不为过。”

一张羊皮多少钱?

一斤劣茶产地不超过十文,拉到草原上就能换一张羊皮。

五十斤重的羊只值三斤茶叶。遇到酒蒙子,一斤劣酒换一只羊。

羊不够可以先赊货,50羊欠到来年还就翻成了100羊。这也不贵,因为蒙人游牧呀,第二年去收账可能连人毛都找不到了。②此是夸张说法,正常情况下还是可以找到欠债人,后面讲。

六只羊又等价于一匹中马。

一匹布二三百文,能换一头四五岁的牛。

蒙人一双光秃秃没花纹的牛皮靴子要二两银,全云的要七八两,这还是硝制皮。

一张牛皮按五六十尺算,一双靴子耗皮只五六尺。

大统领的光泽新皮不怕水,还能做腰带、皮包、马鞍……皮衣更拉风。

坏处在于将来断粮时没法煮皮带吃……

“你就说一双这种皮靴能卖多少钱吧?”

老杨笑得眼都眯缝住了,“成本折下来不过五六十文,咱开头卖它十两银子一双。”

他又急忙补充道:“每卖一双提半价给革命军,大统领的军需一概按成本价。”

李自成让他赶紧回去卖,革命军缺钱呐。

说到缺钱,就要提一下王重新那边的“保护费”。

王重新在郭峪附近跑了几天,收效不大。

有些碍于面子还打两句哈哈,交情一般的直接甩脸色了。把老王弄的灰头土脸。

端氏镇的贾富贵也没啥进展。让人掏腰包哪那么容易。

屯城的张慎言更是不愿出头揽事。

一个个的土豪,不见棺材不掉泪!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