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科举】(2 / 2)武2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玩意儿!”

武松却是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出题人的思路简直不要填明显。

全文是这样的。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说简单点就是有一个人问孔子:“今后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就告诉他:“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比如说将规律,探究一下制度的发展,然后夸一夸宋朝现在的制度是多么多么的伟大,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不支持变革的一类人。

再比如说以预知之后的制度为论点,这个可能有点难写,对制度评头论足,弄不好就被当做乱党抓起来了,别说考功名,连命都考没了。

武松想了想,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损益。

这个词的含义是增减、性格。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

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

反正,这个东西就是下嘴皮子一碰。

孔老二是什么想法,没有人知道。

但是他的徒子徒孙是一定要给你弄出一个说法的。

能出这样一道题,又是曾布主考。

这个倾向性已经很明显了。

武松沉思片刻,写一篇迎合新党口味的文章不是难事。

无非就是变革二字。

难就难在,你不能犯忌讳。

变革这个东西,一不小心就要掉脑袋的。

细致构思了一番

武松的思路变化的极快,不知不觉竟是想到了清朝。

大笔一挥,直接把《少年中国说》抄了一遍。

当然,也不能全抄。

好歹,这也是当初梁启超名座,初中的时候还是背过的。梁启超当时发表在《清议报》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华夏与他心目中的少年华夏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华夏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当然,对于武松来说,需要修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修改的思路很简单,不做激进的言辞,支持改革。

再加自己的基础,进行修饰,洋洋洒洒一大篇,不写乱七八糟的废话,一部分是《少年中国说》里的原句,还有就是的加了一些历史典故。。

时光静静淌,从日升到月落,其他考生的手都要写断了,武松却一脸轻松的写下去,宋朝还是大方的,考试用的笔墨纸砚皆是等。

这笔墨写起来,却是极为畅快。

暑期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21日到8月22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