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国士无双(1 / 1)我只想好好种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且曲折的长期过程,那有没有快速提高生产力的捷径?

于琦表示:这个真的可以有。

于琦有两大法宝,一个是改良生产关系,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个需要分情况择时机。有一些于琦已经在做了,譬如在募兵的时候就已经发布公告,成为士兵的徒附奴仆,其家庭所缴纳的田租减少一成,积累一定功勋之后,可以解除奴仆身份甚至当官;还有一些就需要时机了,时机不到,效果就不能达到最佳,甚至会适得其反。

再一个就是改良生产工具,这个是最直接且快速有效提高生产力的方式,也是于琦正在做的。

来到工匠区,于家的铁匠跟木匠,已经按照于琦的草图打造出了好几件成品。

打量着这几件奇怪的工具,尤其是仔细看了看下面的铁质犁铧,跟在于琦身边的于五疑惑的道:“族长,这是……犁?”

点点头,于琦高兴的道:“不错,这是我设计的新式犁。”

“因为跟现在咱们使用的长直辕犁相比,它的辕是曲起来的,所以我叫它曲辕犁,这个是用牛拉的。”

又拍了拍一旁呈倒三角状的木制犁具,解释道:“这个也是曲辕犁,不过是人拉的。”

说着,于琦指着前面弯曲的倒勾解释道:“你看,这里,正好可以搭在肩膀上,一个人就能拉着走。”

四条腿的牛才能拉着走的犁,现在两条腿的人就能拉着走?还是一个人?

面对众人怀疑的眼神,于琦指着下面的犁铧,得意的道:“我把原来的楔形犁铧,改造成了现在的侧三角犁铧,减少了一半的作用力,你们不要问什么是作用力,我也搞不懂,反正你们只要知道这么一改,一个人就能拉动就行了。”

说着,于琦大手一挥:“说多了没用,走,拉到城外咱们试一试就知道了。”

于琦等人来到城外的时候,拉着老人们的牛车还没到,于琦等人只好一边研究新式的铧犁,一边等老人们过来。

因为于琦也只是知道个大概,所以铁匠跟木匠按照于琦提供的草图打造了好几种不同规格的铧犁,众人围着新式的铧犁指指点点,以目光所见判断着各式铧犁的优劣,有的人甚至都争吵起来。

等了好一会儿,拉着老人们的牛车终于晃晃悠悠的过来,早就按捺不住的众人一拥而上,指着新式铧犁七嘴八舌的诉说自己的看法,最后还是于琦看不下去,喝止了吵闹的众人。

对新式铧犁的试验,主要交给了种田经验丰富的老农,一些精力旺盛的小伙子给他们打下手。

首先进行试验的是牛拉曲辕犁,木匠试制了几种大小不一、规格不同的犁架,虽然形制不同,但都得到了扶犁老农的肯定。这些种了一辈子田的老农纷纷欣喜的表示:太好用了。

新制的短曲辕犁跟原来的长直辕犁相比,操控起来更加方便,转弯、微调都更加轻松,而大曲面的侧三角铧,不仅翻土更加容易,还能控制深浅,使点劲,就深;少使点劲,手上稍微抬一抬,就浅——用过的人都说棒。

经过试验,几个老农总结了一番,一致认为新式的短曲辕犁在耕作效率上比原来的长直辕犁高了四分之一,随着犁架犁铧的改进以及技术的熟练,耕作效率还能再提高一些。

相当可观了。

跟牛拉曲辕犁相比,人力曲辕犁就是真正的种田神器了,尤其是对那些没有耕牛的家庭来说。

农家有一句谚语,叫夏种晚一天,秋收晚十天。

官府也反复强调,不误农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太难了,虽然官府跟宗族都会出借耕牛,但借的话不得紧着主人家先用嘛,不得排队论个先来后到嘛,不得分个亲疏远近嘛。

所以当秋收的时候,经常能看到田里青黄杂驳,为啥?黄的种的早,青的种的晚呗。

不要小看差的这几天,二十四节气将一年中的农时分的清楚明白,该播种的时候就要播种,该收割的时候就要收割。

而正常的年景,老天爷都会赏饭吃,就会特别尊重二十四节气,比如说谷雨会下雨,小雪真的会下雪。拿谷雨节气来说,老天爷赏饭吃,下了一场雨,刚好适合播种,家里有耕牛的就种上去了,没有耕牛的就要等几天;就这几天,地面就风干了,土地的湿度下降,种子发芽就慢,抽芽以后生长的也慢。

这是春种,晚点的话还有补偿的办法,大不了引水灌溉或者是挑水浇灌。

秋收就不同了,就那几天就能关系到一年的收成,一家的生计。

就像现在,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属于秋收的节气,老天爷赏饭吃的话,这几天会秋高气爽,待人们收割完了以后一般会下场小雨,好让人们更容易的翻整留有稻茬或者麦茬的土地。

如果秋收晚了,正赶上下雨,被雨水浸泡过的稻子或小麦就容易发霉。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最勤劳也最富有智慧的,春种既然有补偿的办法,秋收一样也有。

不想让辛苦种了一年的粮食淋雨发霉怎么办?

提前收割!

但是提前收割的话,就会因为光照时长不足而导致稻米或小麦的颗粒不饱满、干瘪,直接后果就是减产。

两害相权取其轻,有时候不得不提前收割,那个时候,真的是含着泪在收割啊。

幸好还有宗族,一般这个时候,已经秋收完的族人们都会帮着抢收。

所以当几位老农两两合作,你拉我推的用人力曲辕犁耕完一条田垄之后,当场就抚摸着犁架无声的哭了起来,满是老茧的粗糙大手拂过犁架上新鲜的毛茬,那是他们一辈子都不曾流露过几回的深情与温柔。

看到这一幕的于琦也心生感慨,在心里打定主意:等以后一定要编撰一本农书,把记忆中先进经验都记录下来。

虽然多收了三五斗不一定能让老百姓活的更好,但若是因此而让路边的饿殍少一些,让河里的溺婴少几个,也不枉自己穿越这一回。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