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最大的功业(1 / 1)沧海一花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崔希逸面对态度谦恭,但是言语深刻的宋通,迟疑片刻后发问道:“宋傔史的意思,是说我应该回长安吗?”

宋通点点头,再摇摇头。

崔希逸见他似乎有许多话要说,就再请他坐在身边。

“大使出身望族,才学俱佳。现在又被委以重任,您未来不做宰相,谁还合适那个位置呢?”宋通侧身朝向崔希逸,低声说道。

被宋通道破心事,崔希逸心中豪气顿发。

的确,身为崔氏望族中耀眼的人物,崔希逸苦学勤修,在学识和品性方面,都是上至皇帝,下到文武官吏交口称赞的。

唐代的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宦,相互走动来往、彼此暗中有些关照,都是很正常的事。而且,这些高官对于日常事务的处理,也大多安排给下级官员或者胥吏,自己尽可能清闲一些。

可崔希逸却并非如此。他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楷模,在官场谦恭有礼,并无贪贿;处理事务,为防止产生疏漏及下属借机投机取巧,他也尽可能事必躬亲。

他既然抱着“鞠躬尽瘁”的心态,就当然希望能够去到更大的平台,发挥自己的作用。

进入宰执核心的班子里,甚至做到首席宰相,是崔希逸颇为自信的事。

因此,当宋通说到这里时,崔希逸被他猜到心事,当然很开心,但倒也并不太意外。

崔希逸尽量保持脸上表情的淡定,但心中的喜悦,还是略有体现了出来。

看了看他眼角的笑意,宋通的心中却是慨叹不已。

这是因为,真实历史中的崔希逸,被胆大妄为的孙诲欺诈,贸然发兵攻击吐蕃。虽然战斗获得大胜,但唐蕃双方稳定了好几年的平静,就此被打破。从此,双方就陷入打拼不断的局面当中。

崔希逸后来得知内情后,已是回天乏术。虽然孙诲和假传圣旨的宦官赵惠琮先后被处死,但却于事无补。

心地忠厚的崔希逸,不仅上得宰相大位的梦想破灭,更还因为往日曾经与蕃方议定和平,自己率先违背诺言而内心愧疚。

羞愤、愧悔、愤怒、悲哀,心理多重压力之下,他在被李隆基暗示失职后,撤去了河西节度使职务,转去洛阳任赴任。不久,他就连气带病地死在了任上。

宋通穿越过来要想逞豪,就必须要借助崔希逸这样,既有胆识魄力,为人又忠厚真诚的人。而且,宋通来到河西的目的之一,更要娶到崔希逸的三女儿。

帮助崔希逸扭转人生败局,助他坐上宰相大位,既是宋通对他人品才识的认可,又是必要做他乘龙快婿的献礼。

这样想着,宋通再次开口说道:“但大使也应该知道,宰相非轻易做得。”

崔希逸听着,心中也是暗叹一声:做得宰执,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容易的,就如河西节度的前任牛仙客,毫无才学。他只如地主老财那样,聚积河西的粮秣、财帛进献朝廷,就获得了陛下的恩宠。

李隆基排除众议,把牛仙客捧上了天——先是拜为拜朔方行军大总管、陇西郡公。转眼间再进入朝廷,任工部尚书、同平章事。更是进爵豳国公,迁检校侍中、兵部尚书。

想到自己的愚耿,崔希逸不免苦笑一下:凭借战功,自己已与吐蕃大相乞力徐议定了和平条约,而不能通过战斗获得;凭借敛财,又违背了自己做人为官必须廉洁的信条。

这样想来,崔希逸心中有些心灰意冷:自己这样做事,别说得到首席宰相大位,就是要进入宰执核心班子,也是艰难可知。

想到这里,他脸上仍带着微笑,但却已经有落寞的神情浮现:“崔某知道傔史好意,但,进身需要的功绩,呵呵,崔某却难以取来。”

宋通见他自己说破,就立刻说道:“极为容易!”

崔希逸扭头看向宋通,虽然觉得他既是初次见面,又还很年轻,但见他神色郑重,也就想听一听他的见解。

“令诸族百姓安乐,粮秣自然丰产。这是大使最大的功业!”宋通看着崔希逸,语气平静地说道,“另外,有效扼制南面吐蕃的势力扩张,也是同时要做的。有了这两点,大使何愁不能坐上宰相的位置,为天下黎庶做出更多贡献呢?”

崔希逸听了,不禁笑道:“我道如何,傔史所说,也尽是寻常人所知道的罢了。”

说着,他缓缓地说:“河西诸族百姓,已经尽心竭力,我不忍心对他们过于苛责;吐蕃,我与乞力徐刑白狗立下互不侵犯的盟约,也是不能主动出击。因此,”

宋通听着他语气平缓,但多有无奈,就立刻接话说道:“因此,我们就要创造条件出来,实现这两点!”

“哦?”崔希逸听了,立刻来了兴致。他也侧身转向宋通,继续说道,“宋六说说看,应该如何做,可以如愿?”

宋通听他从“傔史”的官方称呼,转为“宋六”这样亲近的称谓,知道他已经动心。

“首先,改良稻麦的种植方式、进而改良种子。这样,亩产必然提高!”宋通侃侃说道,“其次,上书陛下,对于吐蕃进行多方扼制,而不主动进攻!”

“宋六懂得改良种子的方法么?”崔希逸心中赞许宋通的观点,但对他是否能够实现这些目的,有些质疑。

“懂。”宋通挺直身子,自信地说道。

崔希逸脸上现出笑意,看着这个英武的年轻人,频频点头。

稍后,他又疑惑地说:“扼制吐蕃,其实我现在做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你所说的扼制,是怎么样的?”

宋通听他这样问,就先拱拱手表示得罪,再继续说了下去。

吐蕃,是崛起于青藏高原的新兴国度。其来源说颇为神秘,自称是神猴与天女的后人。

有史可查的是,是居于今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古羌族人,在广袤的青藏高原辗转迁徙。再由名为悉拔野的部落,兼并融合了象雄、苏毗等诸部族,逐渐进行了统一。

似乎与大唐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吐蕃王朝的兴起,也正是大唐创立之初。

两方本来交好,又还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通婚。吐蕃对大唐自称外甥,两家已是甥舅之亲。

可吐蕃却认为己方处于高原,信息相对闭塞,再有当然就是贵人们无尽的贪婪欲望。总之在诸多缘由之下,他们就总想外扩。

南出是天竺,那里气候炎热,为吐蕃贵族不喜;西出,想要连接大食,却因为大唐西域属地的阻隔而不能。

不甘心的吐蕃贵族,就开始尝试性进攻西域。两方的争端,就这样开始了。从西域到河西走廊,再到陇右一带,甚至蜀地、云南等处,都成为了双方军事力量比拼的场所。

双方或战或和,谁也没能站到便宜。目前,总体倒还是处于稍微平静的时期。

崔希逸听宋通说到这里,不禁慨叹着说道:“可是前不久,吐蕃进攻西域的大唐属国小勃律,引起了陛下的愤怒。但想着两方和平了一段时间,陛下暂未决定是否要进行反击。”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