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看李夏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抿了抿嘴,还是没说话。
李夏一看:“怎么,没信心了?”
佟栗雅小声对李夏说:“咱们这个电影前面这部分是不是太应付事了,恐怕观众等不到反转就跑了......”
“放心吧,看下去。”李夏仍然神情自若,信心十足。
这时,影片告一段落,屏幕也开始滚动播出演职员表,但是时间才刚刚过去30分钟,还有一个小时。
有后续?
果不其然,镜头一转,时间来到一个月前,丧尸片开始筹备的时候。
“导演”是一个十八线导演,专拍一些不入流的电视剧和无脑广告,从未导演过任何能让观众记得住的作品。
那天他接到了一个企划案,有家电视台邀请他拍摄一部丧尸短片,因为是直播,所以有一个要求:拍摄过程要连贯,不能出现暂停,邀请他也不是看中他有多大的才华,而是图他便宜、快速、质量不算好,但也过得去。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介绍了他们筹划拍摄的过程,包括找演员、定计划、找道具、对台词等等,所有微小的地方他们都有照顾到。即便如此,拍摄过程也是会千变万化,他们到时候只能随机应变。
从这开始,影片换了个角度呈现给观众,为什么前面三十几分钟如此之烂。
比如本来在短片中应该饰演“导演”的男演员,因为车祸缺席拍摄,真正的导演只好亲自阵,女演员没有眼药水哭不出来等等......
到了拍摄末尾他们又遇到意外情况——摄像摇臂被摔坏,他们就没办法从高处拍摄俯视镜头,他们急中生智,抱着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他们叠起了罗汉,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镜头拍摄,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
这时,前面所有的bug,尬演,不合理的地方,这一刻全解释的通了。
原本觉得这时部大烂片的观众此时都在聚精会神的看着,所有人都被剧情吸引住了,没人觉得这是部烂片了。
后面这一小时的“花絮”揭秘了这个短片的拍摄过程,让人看到了工作人员的用心,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这是一群真正爱电影的人,只有真正爱这份职业,他们才能面对突发状况时从容应对。
随着电影的结束,演职员表滚动。
现场的观众不由自主的起立鼓掌,有点感同身受。
片中的“导演”何尝不是和他们很像,在工作中,有太多不得不忍气吞声的时候,谁不想痛快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呢?
电影在搞笑之外,也说出了很多班族想说而没有说出口的话。
观众或多或少都能在“导演”身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平凡的职场人,处处受到他人的限制,每天的工作都需要协调无数人的需求,可就是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
最后变得像电影中的丧尸那样,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真面目,变成没有灵魂、没有思考的行尸走肉。
而最可怕的是,这种“丧尸病”还会传染,在职场中,你较真,就有可能吃亏,得罪人,被排挤,而你加入丧尸的队伍,则能活得更自在。
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被传染,变成职场丧尸很容易。但要不被传染,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克服许多的困难。
但在电影中,导演代替观众完成了反抗,实现了“咸鱼翻身”,夹在种种困境之中的“社畜”,也可以凭借坚持,实现自己的追求。
这样美好的结局,在现实中太难实现了,不过这个结局让大多数人满意,谁没有这个心愿呢?
第一次看到成片的佟栗雅也感到鼻子一酸,眼眶含泪。
用了十多万拍出来的电影所呈现的效果却不比那些大投资的影片差,了不起。
这个差几个月才21周岁的年轻导演是真有本事,佟栗雅轻轻拍着手掌,对李夏有点崇拜了。
李夏伸手牵住佟栗雅,“快走了,散场了,别被人认出来了。”
两人肩并肩走出影院,打车回到学校,一路,两人还略带兴奋的轻声讨论着......
把佟栗雅送到女生楼下,看着她进去后,李夏回到工作室,在博客又给电影打了打广告,多少能有点用,围脖还没出现的年头,想宣传可太麻烦了,现在要是有围脖,电影口碑传播要快得多,现在只能等电影慢慢扩散了。
至于豆瓣,这会评分还没出现,评论也没几个,李夏开了个小号给打了10分,受限于博客的篇幅,又在评论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从各方面、各条线、从头到尾的剖析了《摄影机不要停!》,然后倒头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