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木匠家的女儿
“杏儿,学堂的话,暂时不考虑交给你管,因为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善,待我把管理制度完善以后再交给你,但是我要提前告诉你,以后这个学堂,一定要继续办下去,就算是不赚钱,也要办,要让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子弟不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没有机会上学。”
“资助这些人,虽然你没有赚到钱,但是这是积攒人脉,积德行善的机会。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学堂办下去。陶家要繁荣昌盛,需要多做这样的善事。”
“咱们家有钱,不说富可敌国,但是也算是巨富了,钱是胆,是底气,当初我敢带着一家人回来,就是有这些钱给我壮胆,给我做底气,我可以有底气的对外宣布,咱们陶家的故娘,要招赘。结果,咱们把文物状元都招赘入府了,靠的也不仅仅是财力,是财力支撑起来的底气和骨气,更多的是智慧。”
“姐,你的决定是英明的,咱们陶家姐妹,不用像其他女子一样,嫁到婆家,受婆婆的气,看妯娌的脸色,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人际关系,许多女子,这娘家千娇万宠,到了婆家,还是被蹂躏得不成人型,娘家也无可奈何。”
“是啊!这个时代的女子,命运太悲惨了,女子为什么不能和男子一样参加科考呢!为什么不能抛头露面做许多男子能做的事情”
“女子的青春年华,不应该埋葬在深宅大院里面,女子的聪明才智,也不能在婆媳矛盾,家庭争斗中埋没。女子要想活得好,就要自强自立。”
陶杏对陶桃的这番话有些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她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姐,你就是一个奇女子,陶家有你,是陶家之幸。”
“不说这些了,我最后提醒你的是,咱们家虽然有钱,但是咱们要保持勤俭节约,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日子不能奢侈糜烂,这是治家之道。”
“杏儿对长姐的教诲,铭记在心。”
陶桃把家和生意上的事,交给二妹杏儿,医馆里的事,则交给了三妹嫣儿。
陶桃把重心放在学堂上。
她在现代参加过高考,也培养出来几位学霸儿女,现代那些高考加工厂的理念,她门儿清,所以办这个学堂,她有参考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考试能力一流。
不过,这个时候的学堂,还是以品行为主。
陶桃招收几位学识高,但是性子耿直,清高,在仕途上不得意,只能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聊以的先生到这个学堂教学,也算是让他们学有所用,同时能够支撑住一家人的生计。
学校在高价招收一些有钱人家子弟的同时,也免费招收一些寒门子弟,却又优秀的人才,这样,出钱的人有了,帮助学堂出名的人也有了。
办这个学堂,赚钱是其次,主要还是为陶家多种福田。
陶桃和姐妹们轮流在医馆坐诊,她也是为了要多积累一些治疗经验。
毕竟医学,是她以后穿越的最好傍身之计。
红儿,则一心一意扑到了医学研究上。
专门找红儿瞧病的女患者越来越多。
甚至,有些人从怀孕到生产,都只找红儿一个人瞧。
陶桃索性把她在妇产科的时候那些知识都教给了红儿。
红儿很诧异。
“大哥,乔老传授的医学里面,唯独没有女子生产这部分内容,我正觉得遗憾呢!你从哪里学到的”
陶桃“红儿,你所遗憾的,也正是我所遗憾的,乔老之所以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传授,可能是因为他是男子,就算是学会这些,也没有用武之地。”
“毕竟,女人生产,一般都是找专门的稳婆接生,根本不会找男大夫,可是那些稳婆,只能把顺产的孩子正常接生下来,稍有异常情况,她们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产妇因为难产而死,或者是因为大出血而束手无策。”
“所以,我自己找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看了看,但是我的身份你是知道的,我不能给人接生,所以红儿,就只能把我所学,都传授给你。”
陶红“是啊!生孩子,对于女子来说,就是一道鬼门关,难产而死的女子,比疾病而死的女子多。”
“红儿,你胆大心细,就多在这方面研究研究,以后多救一些女子和孩子。”
随着陶红在妇科方面的知名度提高,渐渐的,偶尔会有难产的人家会来叫陶红去帮忙救人。
开始的时候,陶桃会扮成陶红的丫鬟,脸上带着面纱去产妇家里帮忙。
许多次,产妇都因为陶红的出手而转危为安。渐渐的,陶红在接生这一块便名声大噪。
那些王孙贵胄特别看重子息,听说陶红出手接生,成功概率很高,所以专门只找陶红接生,陶红差不多都快成专业接生婆了。
那些王孙贵胄,出手大方,同时也是权高位重,给他们的家眷接生,其实是冒极大风险的,但是因为每次都有陶桃一起帮忙,陶桃在这方面又经验丰富,所以每次遇到难产,都能够化险为夷。
陶桃和陶红的本意,是想帮许多普通女子渡过难关,哪想到随着名声鹊起,请她们去接生的人都越来越大有来头。
不过,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躲不过的。
无论你是庸医还是神医,都避免不了患者离世的情况。
那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陶桃扮成陶红的丫鬟跟着去接生,也是担着很大风险的,被人认出她的身份,她真正的身份就会被人识破,那可就祸及全家了。
陶红当然知道这其中的严重后果,她们进产妇房间以后,便把所有人都撵出去,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实际上,那个所谓的丫鬟,才是真正接生的,而不只是一个助产的。
不过陶红天资聪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她很快就学有所得,就是偶尔一次陶桃不在场,她也能够驾轻就熟。
一年后,杏儿和嫣儿都先后生下了一个男婴。
陶家有了后人,陶老太爷和陶夫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