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赵家,又托赵别初砌了一口很古怪的灶,随后找木匠打造了一口风箱。
十天后。
“虎头,停火。”
李伸用筷子挑了一些坩埚里的溶液,放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其实不能算是溶液,只是碱、石灰、方石粉、石英粉末经过化学反应后的软化物。
看了一会,李伸又放了一些紫石英粉进去。
“虎头,继续烧火。”
虎头重新往灶膛里放了几根木柴,又拉起了风箱。
“伸儿,你是烧琉璃?”
开始时赵别初一头雾水,但烧着烧着,比例越来越正确,看着李伸不断挑出来越来越明亮的“璃丝”,赵别初也反应过来了。
“算是琉璃吧,但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琉璃。”
唐朝也有玻璃制品,有的是大食那边的,质量要好一点,但李伸刻意在西市上逛了一圈,虽然看到了,但也不能称为晶莹剔透。
本土也有,只是一直没有摸清楚配方,罕有佳品。不过这种技术在中国却造就了另一项庞大的产业,琉璃瓦。
几次调制,李伸拿来模具,四块铁板,但三块铁板有着平整的槽口。
李伸将溶液浇入槽口里,又用一块平整的铁板压了压。
冷却后,李伸将三块玻璃拿起来看了看,还是有些瑕疵,但在唐代足够了。
他重新“烧制”另一块玻璃。
浇好后,又拿出几锭小碎银,放在另一口更小的坩埚里烧溶化后,将银液涂在玻璃的背面。
“啊,伸儿,是好东西啊。”赵别初看着这四面大方镜,惊喜地说道。
虎头伸出手,用手摸着镜子,表情同样很精彩。
“外祖父,虎头,以后万一有人问起来,就说它们是你们家的传家宝。”
“为何?”
“外人如知道我能烧出来就不值钱了,而且我也不是想烧它们,而是利用它们办一件事,娘娘还在庶人府呢。”
“与庶人府有何关系?”
“有,过段时间你就知道了。”
“好吧。”赵别初点点头,李伸的母亲可是他亲生女儿,论关心程度,他不比李伸低,只是面对皇家这个庞然大物,他是束手无策了。
“还有,这几枚镜子,在村子里也不要说。”
李伸说完,又在镜子背面刷上颜料,然后拿出他在长安城订制的两个铜镜框,一个是菊花纹,一个是梅花纹,分别将两枚稍小的镜子放进去,尺寸是量好的,误差不大。
又拿出一锭锡,将它溶化,浇在镜子和铜镜边的缝隙里。
“还有两枚大镜子呢。”
“这两枚稍后处理,你将它们藏好,明天我们再去长安城。”
“为什么用这种锅烧?”
“外祖父,如果用铁锅,这种温度,铁锅早裂掉了。”
石墨坩埚的作用可不止是烧玻璃,它还能用来炼钢。唐朝的百炼钢质量虽然不错,但损耗太大了。
然而沾到了钢铁,不献策便罢,一献策,以他的背景,说不定就是找死的。
“李林甫啊李林甫。”
李伸叹惜一声。
赵原村比较贫苦,不过一路走来,其他地方的百姓生活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至少能维持温饱。但为什么到了天宝十四年唐朝变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种锅不怕烧?”
“比较耐高温吧,不过烧得久,也可能会裂开。”
不是埚胎不行,而是烧胎的那个小陶窑温度跟不上,不过李伸又不想开琉璃作坊,烧出几口小坩埚,已经足够了。
“伸儿,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从哪儿学来的?让李伸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