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按照上面的估计,肯定也是让你一年到头忙的没完没了才能完成任务。
而且,以上的租庸调只是名义上收这么点,实际上要比这多的多。
今天有人来视察,地方要刷墙提升形象,你是不是得出点钱买点涂料,出点力去刷刷墙?
明天大唐要打仗,你在后方躲着,是不是得去造张弓,磨点箭?
反正各种苛捐杂税一大堆。古代的朝廷绝对不会让老百姓们闲着,人闲是非多,不用白不用。
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各有各的苦。
有人可能会问了,粮食会坏,布会烂,既不容易储存,又不容易运输。古人为啥那么傻,不统一收钱呢?
答案是:没钱可以收。
古代的钱是铜、银、金等金属,其中金银产量都特别少,主要靠的就是铜钱。
但是铜的产量也不高,加上咱们中国人又特别爱存钱,当时还没有银行,所以在市面上流通的钱就更少了。
宋朝的时候,朝廷里面有高人,觉得征税收粮食和布匹很费事,于是,就换成了钱,结果就造成了铜荒和钱荒。
宋朝又不得不制定了“铜禁”和“钱禁”的法律。
私人不得买卖和使用铜器,只能政府去收铜。带着一贯铜钱到国外溜达一圈,回来直接判死刑。
但是,这样的效果依然很差,王安石变法其中有一条就是废除“钱禁”。
后来的元明清还都会经常出现钱荒。元朝规定“金银铜铁货皆不许下海”,朱元璋干脆来了个海禁闭关锁国。一直等到了信用货币,也就是纸币大规模流通之后,才没有了钱荒这一说。
另外,这里再讲个小知识点,唐初是按人头征收租庸调的。
不管你家有多少地,我收税只看人,你家有一个成年爷们,那就按一个人的收,有两个就按两个人的收。
现在看起来很不公平,但其实那些制定政策的人简直就是猴精!
每个朝代的初年,人死了一大半,肯定都是人少地多。我按人头收税不按财产收,你就有动力去开荒,多开一亩荒地,挣的就全是自己的。
但是,朝廷在后面等着你呢。等老百姓们把能开荒的土地都开的差不多了,等人多地少了,他们就该按土地多少去收税了。
例如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搞的那个“两税法”。
不过,不要觉得这唐朝朝廷太奸诈,其实哪朝哪代都一样。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将赋归于地,计亩征收”。满清雍正搞的“摊丁入亩”,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没土地的不交,都是一个道理。
这背后的原理都是为了多收税土地兼并严重了,按人头收不上来税了,荒地开完了,按照土地能收更多的税了。
最后再说说府兵制。
在古代管理军队和管理百姓一样,也是分为三种:
一,征兵制,盛行于秦朝和西汉。只要是带把的,无论贵贱到了十七岁以上就得被征用。第一年练习骑射,第二年有仗打仗,没仗戍边。
就是后世罗逸知道的很多小国用的还是征兵制。
第二,募兵制,就是政府出钱,招人当兵。盛行于东汉、唐朝中后期、宋朝、元朝、明朝后期、清朝后期。
而后世的欧美用的也是这个。
第三,兵农合一制,平时拿犁耕地,战时当兵砍人。北魏到唐中期的府兵制,明朝前期的卫所制,清朝前期的八旗制。
这三种制度也是各有优点和缺点。
征兵制需要兵的时候,能够迅速集结一批质量比较高的军队。因为平常大家都受过了训练,集结之后基本不用再练。
缺点是,在古代那种条件下,光在路上溜达就得几个月,肯定要影响农时加重农民负担。
募兵制可以减轻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往来路途的消耗,职业兵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但缺点是,哪个将领去募兵,首先肯定招亲戚和同乡,这群人搞在一块,只要朝廷权威有下降,就容易演变成私人部队,最后导致军阀割据。为啥唐朝、明朝、清朝都是中后期才搞募兵制,就是这个原因。
兵农合一制,唐朝的规定是平常大家种地,打仗时衣服、粮食、陌刀自已备,马匹、槊、弩、盔甲这些重型装备国家统一发。在建国初期,由于人口下降,生产力不足,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的确有利于经济发展,也能减轻国家负担。
但缺点是,等到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这种制度很容易就破产。所以它才会流行于一个王朝的前期,例如唐朝前期、明朝前期、清朝前期。
另外,要特别注意。各个朝代也不是说用啥兵制,就真的只用啥兵制。咱向来只讲究两个字实用。
例如秦的规定是十七岁以上男子才当兵,但是长平之战时,把秦昭王给逼急了,河内十五岁以上的大老爷们,全部都得给我上。
李二打高句丽,用的也不都是府兵,还有很多是招募的新兵蛋子。
再例如,每个王朝衰落期都喜欢“抓壮丁”。管你啥兵制,先把数量凑够了再说。
所以唐朝里可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强干弱枝。
唐朝在全国设置了六百多个折冲府,一府大概一千个士兵,全国总兵力大概六十多万。
另外,唐朝的将领们也不是天天和士兵们待一起,哪个皇帝也不敢这么用将领吧。
唐朝也是打仗的时候,皇帝再把将领派出去,打完仗之后,就得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那么说这么多,罗逸就还是得感叹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样的年代,就是需要更多的付出才有用。
更何况就是如今,大唐理解他的人几乎也没有,不是吗。
大唐称心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