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汉族的嫡长继承制,就是正妻长子继承制。努尔哈赤因为曾经立长子褚英失败,于是决定汗位的继承由八大和硕贝勒会议推定皇太极猝死,他的遗位继承,也是在满洲贵族会议上推定,由6岁的福临继位顺治驾崩前,皇位的继承没有经过满洲贵族会议讨论,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顺治商量,采用遗诏形式决定由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这个“遗诏制”打破了清太祖、太宗两代的皇位继承由满洲贵族会议推定的传统,开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河。
康熙继承了其皇父顺治生前决定继承人的办法,采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利端是免得皇帝死后引起皇位争夺的血腥斗争,弊端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间会产生残酷斗争。康熙看到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
康熙共有35个阿哥,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册封的只有20人。这20个皇子中,年龄较长者有12人。他们是: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八阿哥允祀、九阿哥允、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实际上是第六子允生。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育允时难产死亡,年仅22岁。康熙痛心不已,故对允格外偏爱,第二年就册立他为皇太子。这年康熙22岁,皇太子才两岁。康熙的这个决定虽然看到他父亲未能尽早立储的教训,但立储过早、太子过幼,显然也是欠妥当的。因为其间的变数太多、太大,两岁的皇太子允以后会是什么样?尚不得而知。
康熙对皇太子的教育用心良苦,生活上特别关爱。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时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刻,但康熙亲自护理太子,竟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皇太子在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留守京师,处理政务。平时他也分担处理皇父的部分政务和军务。因而,在皇太子册立后的33年中,朝廷中自然形成太子党。
皇太子集团。皇太子允的生母皇后赫舍里氏的祖父是索尼,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叔父是当朝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索额图结党,趋奉皇太子,议论国政,密谋大事。康熙曾警告索额图说:“你们背后谋划的事,你们勾结一处的所作所为,你们背后说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摆在桌面儿上说,你心里很明白!”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胁,说:“说不定哪天就被鸩杀,或者被谋害,真是日夜惶恐,心神不宁。”后来康熙下令将索额图处死,同时警告皇太子说:“从前索额图帮着你谋划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将索额图处死。”但皇太子并未因此而收敛,反而更肆无忌惮。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康熙以皇太子允“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宣布废除皇太子。当时,他且谕且泣,至于仆地。谕毕,悲伤万分,愤懑不已。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寝食,涕泣不止。后患中风,只能用左手批阅奏折。
康熙罢黜皇太子引出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胸怀野心的皇子们,结党钻营,谋贪大位。于是在太子党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团和皇四子集团。
皇八子集团。皇八子允祀,“德才兼备”,聪明能干,内外经营,很得人缘。在初废皇太子之后,允祀署内务府总管事,党羽相结,谋为代立。皇长子允禔为惠妃庶出,外叔公是已免职的大学士明珠,本没有希望获取储位。但允禔生母惠妃对允禔有抚养之恩,于是两人勾联。其他如皇九子允、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禵与胤禛同母,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都趋奉于允祀。
皇太子允禔的密谋泄露,被夺爵、幽禁。储位空悬,也不合情理。于是大臣们建议康熙早定储位。康熙命诸大臣密举可继立为太子者,以测验大臣之意。大学士马齐等大臣都秘密推举皇八子允祀。允祀觉得自己做皇太子有望,一些兄弟和朝臣也纷纷靠向允祀。由是,以皇八子允祀为核心,逐渐形成一个争夺皇储的政治集团。后允祀被锁拿,革爵位。十四阿哥允禵求情,康熙大怒,“出佩刀将诛其,允祺跪抱劝止”。诸皇子俯地叩头,恳求皇父息怒。康熙帝怒气稍解,命诸皇子鞭挞允禵。
康熙看到废皇太子后诸子争夺储位斗争更为复杂,也更为激烈,为息事宁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允为皇太子。诸皇子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废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废掉。于是,皇太子集团与皇八子集团之间的斗争更加激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对其党羽恨之入骨、严厉惩罚,力求根除,如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将死于狱中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锉尸焚烧。这样,形势越发复杂,在皇太子集团和皇八子集团之间的皇四子胤禛也逐渐形成集团。
皇四子集团。皇四子党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礼,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胤禛颇有心计,静观其变,不露声色。他对皇太子的废立,窥测风向,暗藏心机。他对皇八弟允祀集团,既不附从,也不对抗。他佯听父言,“安静守分”,虔心佛法,广结善缘,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他对父皇表示忠孝,又尽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廷诸臣。对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允禵,却不去笼络,听任其同皇八弟允祀结党。当皇太子党和皇八子党争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们将视线集注于皇太子党和皇八子党的时候,他以不争为争,坐收渔人之利。
胤禛为着谋取皇位,韬光养晦,费尽心机。他的心腹戴铎,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他谋划道: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
戴铎提出的策略是对皇父要诚孝:适当展露才华。不露才华,英明之父皇瞧不上锋芒毕露,同样会引起皇父疑忌。对兄弟要悌爱:大度包容,和睦相待。对事对人都要平和忍让:能和则和,能结则结,能忍则忍,能容则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才能平庸的人把你当作依靠。雍正帝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绕过皇位争夺中的险滩激流,向着皇帝的宝座曲折航进。
“诚孝”皇父。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赖和喜欢,是自己一生事业中最为关键的起点。他抱定一项宗旨,就是诚孝皇父。如在诸皇子争夺皇位激烈之时,他极力表现出对皇父的“诚”与“孝”,既不公开竞争,且宽慰皇父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后,卧床不起。胤禛入内,奏请选择太医及皇子中稍知药性者允祉、允祺、允祀和自己检视方药,服侍皇父吃药治疗。康熙帝服药后,病体逐渐痊愈。于是,康熙帝命内侍梁九功等传谕:“当初拘禁允时,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只有四阿哥深知大义,多次在我面前为允保奏,像这样的心地和处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说:“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对皇父的“诚”与“孝”得到了回应。
“悌爱”兄弟。胤禛知道,善于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一生事业中仅次于诚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随驾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诸弟诗说:“一雁孤鸣惊旅梦,千峰攒立动诗思。凤城诸弟应相忆,好对黄花泛酒卮。”表明他愿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他在继位之前,处理兄弟关系的主要原则是“不结党”、“不结怨”。诸兄弟之间,结党必结怨。胤没有参加皇太子党,也没有参加皇八子党。他表现出既诚孝皇父,也友爱兄弟的态度,使他躲避开皇父与兄弟两方面的矢镞,而安然无恙。
勤慎敬业。胤禛尽量避开皇储争夺的矛盾,极力表现自己不仅诚孝皇父、友爱兄弟,而且勤勉敬业。只要是皇父交办的事情,都竭尽全力去办好,既使皇父满意,也使朝臣口碑相传。自结婚后30年的实际磨炼,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为后来登上皇位准备了条件,奠害了基础。
戒急用忍。胤禛的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经批评过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说:“现在我已经三十多岁了,请您开恩将谕旨内喜怒不定四字,删除了吧。”康熙帝同意,因而下谕:“此语不必记载!”胤禛是个性格急躁的皇子。他曾对大臣说:“皇考每训朕,诸事当稍安勿躁。屡降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胤禛继位后,定做“戒急用忍”掉牌,为座右铭,用以警勉。
康熙晚年因其诸子皇位继承斗争激烈而大伤元气,郁结成疾,悲离人世。他曾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的境况自喻: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位。齐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尸体上,也没有人顾及。其尸体在床上67天没法入殓下葬,以至蛆虫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凄苦之情。
康熙帝龙驭上宾,皇四子胤禛登极坐殿,是为雍正皇帝。一段历史疑案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