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1 / 1)白墨hew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即便心之所向是恒定的,可外界一直不停地改变,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已经无法在如此复杂而大信息量的社会中适用了。理想主义者还是那么热烈和笃定地坚持追求自我而渺小的似乎不变的梦想,但却又有着为很多人谋福的正直而广大的胸襟。

话又说回来,人的命运能在哪里得以体现,让人从中看出哪些端倪出来?比如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最擅长讲自己的某一段故事去表述自我追求,或者造就自己在意的事的成败与否,甚至可以从一个人的一句精辟的话里,也能被人察觉出那蕴含和浓缩着那个人在他这一生中最在意的人和事,表达出那个人的性格或者在日常生活里大多数情况下带着的某种情绪。又透过那个人的个性去观察她说这话时的情绪,就能推测出当初外界给她带来怎样的影响,而让她个性十足地说出有韵味的话。是过去磨砺了她,从而打磨和锤炼了她自己的语言。而让她在自己的性格的引导下,她又采取了怎样的行动,从而衍生出一段什么样的属于她的故事。

而这就可以看出故事对于人们的意义,特别是跟自己有近似理想的人的故事更能坚定自我想法——人最能产生深刻的记忆并反复玩味的,正是对你自己影响最深刻的,往往就是跟你的性格最相似的人。她带给你的故事因为和你趣味相投而让你着迷不已,这看似是最潜移默化而含情脉脉的事情,但留在你心底的却是最浓情蜜蜜的回忆。

这大概就是常有人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用故事替你走了那么一遭,而不可思议地让你美梦成真——仅仅通过她的故事就仿佛让你经历了许许多多,她的言谈举止让你记得牢,又仿佛在短短的一分钟里,由此延展出你脑海里的关于她讲的故事所形成种种画面,一段段、一张张画面飞逝而过,让你还仿佛领略了她的人生。

这或许就是人类天然渴望故事的原因,因为人在自己成长的路途上,总能听到一些从别人口里说出来或者表现出来的和自己相似的或者梦寐的话和行为。用心领悟一分钟,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听故事的你在那时那刻不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那些打动你的故事不只会让拨动心弦,甚至让你泪流满面。

又怎么推导出她个性和追求究竟有多与众不同,从而让听她的故事的人更加身临其境,必然先得把她年轻时所在的那个民国时代的背景铺叙够。首先就应该了解中国由于幅员辽阔而带来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情”——所在地域不同而带来的千差万别的“风俗“和“民情”。

什么是“风俗”和“民情”?拿人的内在和外在这两方面的诸多要素做比拟。

“风俗”就像人的精神面貌,并把精神由内向外展开,从而衍生出来人的外貌和衣着打扮,以及精神状态;“民情”则像人的性格里最能体现那人的一贯做风,内心蕴含着的属于潜意识对行为造成影响的习惯性作用力,这种意识惯性主导行为,并能让人迅速做出反应具有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思维惯性就叫个性——“风俗”和“民情”是城市的居民的外在特征和性格属性与历史文化遗留,以及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对居民产生的诸多影响,可以说囊括一个城市对居民习性造成影响的所有特征,但更偏重于“城市个性”所具备的倾向性的总引。

在重庆这块并不平坦的丘陵山地上,能诞生怎样与之不同的风俗与人情。

重庆历史上曾经最有作为的篇章,自然在民国时代,因为它曾是日军侵华时期的国民党陪都,也是全球反***联盟的四大城市之一。重庆在这之前,因人口不多,城市不大,缺少大气魄的景色,而不为国人谈论。在二战时,重庆却一跃成为全国人民的希望所在。最终它也没让国人失望,也不惜以城建尽毁的代价换来二战的最后胜利。

曾作为国民党陪都的重庆究竟有怎样“民情”?让被轰炸长达六年半的重庆,仍然不受胁迫,精神依旧坚毅刚强。军民临危不惧,意志不被炮弹瓦解,乐观精神依旧昂扬,那时的重庆人同仇敌忾,奋力抗争!在那时,重庆应对日军轰炸,利用高下不平的地貌,四处挖掘防空洞,让一方土地的人能“藏”在地下,躲避炸弹空袭。炸弹落地后,尘土飞扬,黑黢黢的好大一片刺鼻烟雾,遮云蔽日。大轰炸摧毁了重庆的肌体,面对满目疮痍的好大重庆城,而让大轰炸接近尾声时,房屋已经悉数被毁,地面杂乱不堪、伤痕累累。而重庆人究竟有怎样的“民情”!才那能让重庆人面对这一切的沧桑不畏惧、不泪流、不服输。

对于那时的新青年,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时代。与此同时,在前线激烈的战争打响之际,抗战后方的人民迫切地需要从前线传出的紧张的战报情况中将慌张的思绪抽离出来,至少能从面对国家兴亡的这紧绷的情绪中将注意力转移,无疑在当时对于新青年借以转移和释放情绪最流行的方式是观看文艺作品。那些是当时社会的万花筒,有丑的美的、进步的落后的,醉纸金迷的儿女情长的以及义薄云天的民族大义的——因而当时的新青年除了关注前线战况,就是观赏文艺作品——这是一座通向外界,能够在更多人的内心穿行,乃至可以通达世界的桥梁。将封闭已久能看见更远的异处风情,套在自己头上的蒙头布扯开——自清朝闭关锁国以后,和世界疏远太久、禁闭太久。

然而,人们终究爱看热闹的居多,所以各路名人私下生活的八卦消息,书画名家的作品亲笔题字的展示引来的围观,对一场好看的黑白电影的议论纷纷等等,这些小道消息在民间不胫而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