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咪咪现在也得意得紧,自己拿到皇后的宝座,自己的儿子也被立为太子,御林军的捷报传来,似乎一切都顺意了。当然,除了长孙无忌这个老必死的还呆在朝堂,不过很快就能把他收拾掉。“九哥,该用膳了,你不觉得饿?”武咪咪笑着问道。
“是吗?我还真不饿。”李治道,“拿下吐蕃,整个河西走廊就安全了,下一步我们可以专心对辽东和西突厥用兵,打掉西突厥,昭武九国和天竺就在我们的眼前了。”
“而九哥的文治武功就能超越太宗皇帝了。”武咪咪调笑道,这才是重点。
“啊啊。”李治皇帝干笑几声。那些老家伙总是拿先皇来压自己,现在也要让他们看看,我李治统领下的大唐可丝毫不逊色。
“九哥想如何封赏你的爱将?”
“把吐蕃和青海合为一个都督府,就成为青藏都督府,薛仁贵作都督,封那曲县候,食邑千户,其他将士各有封赏。”
“唐九郎呢?青藏高原的方略可是他定下来的,虽然他没有亲自参加那曲战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可是第一功,而且很重要一点,青藏高原各部和建设兵团就地供应的物资极大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他也是内政好手。”
“怎么会忘了他呢?加封他为泉州子爵,将来征服辽东,如果他立了功,再加提拔。”武将都是以军功作为进身之阶,唐九郎错过了高原之战,实在可惜了。
“这次那曲之战证明御林军练兵之法切实可行,不如让唐九郎再改编几支卫戍部队,将来作征东之军。九哥总是想御驾亲征高句丽,如果有御林军这样的劲旅,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就能一战定乾坤。”武咪咪建议道。现在羽林军和左卫都是御林军的人,现在再把其他卫府换成御林军,军官都换一大批,如此军权都集中在皇帝身上了。
武咪咪的提议让李治很动心,高句丽啊!这是笼罩在隋唐两个朝代上空的魔咒,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父皇也没有把这个国家征服,这是个打不死的小强,看样子要在自己手上终结了,这样就能彰显自己作为一代君王的威势。武咪咪也很动心,只要大唐国力蒸蒸日上,相信自己的皇后之位也更加稳固,说起来唐九郎还真是自己的福星。
李治一锤定音:“行吧,组建征东军,让唐九郎把十二卫一起按照御林军的军制一起整编。据说他在御林军搞了一个军衔制,就让他一起施行吧。”军衔是对爵位的必要补充,据说唐志还想搞军功章,这样可以提高军人的荣誉。高原牧民在对吐蕃军的战斗中悍不畏死,顽强拼搏,他们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薛仁贵在军报中有详细的描述,御林军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这比什么都重要。
骑兵的密集冲锋,弩弓、蝎子弩和床弩,加上马其顿长枪阵,这些新武器和新战术在高原上大放异彩。当然,这也是局限在地势平坦的地带,在西域这些广袤的土地上很好用,但是在高句丽和百济这种山地为主的地方,密集冲锋和马其顿方阵都不适时宜,需要运用另外一种战术,比如山地兵。
下一步出战高句丽,是不是让唐九郎和将帅们再拿出一个征东战略?还有生产建设兵团,也可以在辽东实施,李治觉得土地改革这一招釜底抽薪简直无敌了,除非你跟着土改,问题是你要这样干,还没动手就先完蛋了。
朝廷准备改编长安十二卫的时候,唐志正在河套蹲点,和刘旭探讨建立主干渠和综合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刘旭在651年被唐志忽悠到河套至今,已经有5年了。自从刘旭来到这里之后,他按照唐志教的方法,终年奔驰于田野、察地势、辨土壤,所遇无不精思以求其理,对后套广大地区的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情况,都十分熟悉。他经常在下大雨的时候,骑马奔驰在野外,通过观察积水的流向,考察地形的高低,终于把河套农业灌溉水渠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了,使荒无人烟的河套地区成为塞上江南。
现在他是河套建设兵团的师长,同时兼职朝廷工部屯田郎中,从五品上,掌河套屯田之事,据说不久将进入朝堂。现在河套有农民30万人,开垦了2万顷耕地,一年可收粮40余万石。现在他准备引黄河水冲刷盐碱地,准备把这些盐碱地变成良田。
河套灌区降水较少,降水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灌溉,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所以水渠密布。引水灌溉,可以将盐碱地表层的盐分洗去,降低土壤盐分。同时增加土壤的水分,有利于第二年春播。
河套地区虽然艰苦,但是看到河套地区逐渐由一个沙丘、红柳漫野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个糜子、高梁、麦花香的养人之地,刘旭心中涌现出了不起的成就感。因为开渠得力,当地农民称他为河神,不过他可不敢承认,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唐九郎交给他的,于是善财童子唐九郎在河套地区远近闻名。
唐志建议修建的三座受降城现在还没有兴建,只不过河套地区形成了一个小镇,名叫九原镇,这里原来属于汉朝九原郡地界,兴办了不少企业,水泥厂、砖瓦厂、机械厂,现在都是蒸汽机作动力,太原机械厂的蒸汽机优先供应这里,使当地的企业蒸蒸日上。李琦组建的蒙古建设兵团在漠北贝尔加湖南部,大唐帝国把东突厥贵族都迁往长安和广州,在这里设立了安北都护府统领漠北各部,建设兵团在这里进行土改,大显身手,下一步就是向左、右两翼两方发展,特别是左翼大兴安岭西麓草场。
刘旭和唐志坐在水渠旁,看着渠水静静地流淌,看着不远处长势良好的小麦,心情舒畅。五年过去,两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但都进步不少。御林军在那曲一战定乾坤,可见唐九郎是真有本事的人,刘旭可是看着御林军从30多个毛头小子发展到今天名震天下。
唐志道:“刘郎中能把水渠修好,不淤塞,很了不起啊。你下了苦工。”
刘旭不好意思道:“我的字是东升,你就叫我东升吧。能修建好这些水渠,都是九郎您的指点,没有你提出的那些关节,我不知道还要走多少弯路。就是这样我也修了三条废渠。”
唐志笑道:“那也很了不起,要知道即使在河套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掌握黄河的水性。现在河套和蒙古高原总算可以自给自足,将来还可以向外输送粮食。其他地方可能有旱灾水灾,但是在这里,只要把水渠修好,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刘旭也很有信心,谁知道河套地区还可以这样灌溉,真是天马行空的设想,巧夺天工的设计,竟然能办成,真是不可思议。引水冲刷盐碱地,可以开垦几万顷的良田,黄土高原上的很多农民都陆陆续续迁徙到了这样,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应蒙古高原,长安和青海。
目前这里已经修建毛纺织厂、奶油粉、皮革厂,将来会生产奶糖、饼干、熏肉等等一些食品,包头那边正在兴建钢铁厂、机械加工厂和棉纺织厂,偏僻的河套正在成为大唐富庶的地区。
刘旭没有什么遗憾的,老婆孩子在长安生活得不错,孩子现在上了高中,据说对物理很有天赋,将来可以进公司的科研所。他在河套娶了个小妾,生了两个孩子,将来送到长安学习,前途不用担心。关陇集团被打压下去,像他这样家世清白、没有根基但能力出众的官员得到大力提拔,不久就能进朝堂,还有什么遗憾的呢?自己的一切都是拜身边这位公子所赐啊。
657年3月,一道圣旨把唐志召回长安,现在洛阳到长安的水泥路已经修好,大大地缓解了长安运输问题,兴业物流公司和四轮马车开始大行其道。因为水泥和钢筋的发明,大兴水泥拱桥成为可能,物流公司都赏到甜头,下一步准备修建长安到兰州的水泥路,现在公司准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物流公司赚得钵满盆满,其他人也很眼红,开始集资修建道路,特别在黄河以北,这里地势平坦,河流很少,主要靠陆路运输,水泥路加上四轮马车能让货物运输翻倍,还有人到唐家镇参观,希望引进四轮马车制造技术。
唐志已经知道御林军在那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目前大唐境内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特别是转炉炼钢和三季稻的成功,大唐的国力大增,现在吐蕃又被打趴下,朝廷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高句丽了,李治要求唐志和朝廷的老帅李积等人拟定攻占高句丽的方略。
现在长孙无忌可能预感到自己前途不妙,称病在家,李义府现在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和许敬宗等人勾结一起,长孙无忌等一般老臣都靠边站。
唐志离开京城的时候,大唐发生了两件大事。永徽六年655年春,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进攻新罗,攻占其北境三十余城。新罗向唐朝遣使求援,唐高宗李治令苏定方与营州都督程名振率军一万讨伐高句丽。五月,苏定方等渡过辽水,高丽见唐军兵少,于是渡过贵端水迎战。苏定方等奋力进攻,大败高丽军,杀俘一千多人,焚毁其外城、村落后回师。战后,苏定方拜授右武卫将军,封临清县公。
说起来很可怜,苏定方在630年灭东突厥的战斗中为先锋官,战功卓着,被封为左武候中郎将,此后20多年一直没有得到升迁,结古之战后,唐九郎封为中郎将,和他平齐。幸好这次进攻高句丽,苏远征才得到提拔,也许这也是唐太宗为了留给李治用,有意为之。要不然那曲战役胜利后,他的孙子苏远征因为战功升为御林校尉,他的脸色还真不好看。
还有一件事跟苏定方有关,655年,西突厥犯边,5月,苏定方随从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咬金征讨西突厥,被任命为前军总管,程咬金整顿广州军务之后就回到长安。
656年12月,在初战告捷后,大军到达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上游裕勒都斯河谷,西突厥2万骑兵前来抵御。两军展开恶战,总管苏海政激战连场,未能决出胜负。
西突厥又有2万多骑兵前来增援,形势相当危急。苏定方率领500名精壮骑兵,翻越山岭飞驰直捣敌人军营。西突厥大败,唐军追击溃军20里,斩杀1500多人。西突厥军所丢弃的铠甲兵器、牛马纵横交错地散布在山坡原野上,无法统计。
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对程知节说:“敌军虽然逃跑了,官军死伤也很多。现在应当结成方阵,将辎重安置在军阵中间,四面列队,人马披甲,敌来就迎战,这才是万全之策。不要让士兵轻率离阵,以致造成损伤。”又假称另有诏命,说程知节恃勇轻敌,让王文度替他指挥部队。王文度随即集结大军,下令不许深入西突厥腹地。
唐军每日骑马,披甲结阵,因此战马大多瘦死,士卒疲劳,没有战斗的意志。苏定方心急如焚,劝程知节进攻,程知节不从。最终唐军无功而返,王文度矫诏该当判处死刑,后特除名为平民程知节因逗遛不前且追击不力,在减免死刑后,被罢去官职。
这次唐志回长安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李积、苏定方等人一起讨论进攻高句丽的战略。但是这时西突厥还没有平定,扰乱边疆,所以还要讨论对付西突厥的方略,看样子征服高句丽还需要等一段时间,不过先把战略定好也是可以,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高句丽是一个大国,当年杨广倾全国之力也没有把他打死,所以要多加小心。
初唐闲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