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科举出题逻辑(2 / 2)绣肠织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一句暗含的典故讲的是历史上的许衡获闻程朱理学,以朱熹、等传授生徒,提倡纲常名教,后应忽必烈征召,出任京兆府提学、国子祭酒,以理学教授蒙古子弟。

后因权臣作梗,屡次破坏汉法,导致诸生廪食不继,办学缺少经费,迫使许衡不得不辞归乡里,因此发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感叹。

所以如果要答这一题,必须一见到题干,就知道其言出自刘因,讲的是元臣许衡在忽必烈当政时期出任国子祭酒、传播儒学的故事。

这就好比之前的一见题目中的“天圣三年观孙奭讲”,就要知道宋朝有崇政殿说书,要知道孙奭其人其事,要知道宋真宗和宋仁宗的为政举措。

即使明朝科举对经史策的写作水平要求不高,但是如果考生读不懂题目中蕴含的深意,没能揣摩出典故中所影射指代的人和事,写下的答案便往往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而偏偏科举选拔的一大标准,就是要选出最能契合出题者意图的考生,有这一标准横在跟前,许国的质疑就师出有名了。

或许“天下无君”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策问题目,但是考生们不知道它的典故出处,揣摩不出皇帝出题的意图,这文章又如何作得呢?

即使有人把文章作出来了,恰恰又符合皇帝的心意,但是这种文章它一定是不符合朝廷筛选人才的标准的。

而明清科举考试最讲究的是一个流程化和规范化,殿试策问的根本目的是为会试合格的考生排名次的。

换句话说,如果这殿试策问的题目自身就不符合科举标准,其选出来的人才,又如何能让读书人信服呢?

就算是在现代比较开放的社会,照样有应试高考生觉得出国留学生录取门槛过低、自费留学国外名校者名不副实的情形出现,何况是在观念保守的封建时代呢?

想通了这一点,朱翊钧不禁在心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如果他执意坚持下去,当真用“天下无君”当殿试策问,内阁并不会反对到底。

但是最终结果肯定会跟许国担心的一样,选出来的考生不但不能服众,而且可能会导致跟弘治十二年如出一辙的诬告与连坐。

何况顺天府乡试案的涉案考生正经历覆试,如果因此导致党争乃至牵连内阁首辅,那定然是得不偿失。

朱翊钧思索再三,终于说服自己这应该不算是所谓的历史命数,而是制度惯性所带来的改革阻碍,

“卿每提醒的是,便依卿所言,以立纲陈纪为此科之策问罢。”

覆试与科举的问题解决之后,三位首辅显然是轻松了一些,再议论过几件事后,朱翊钧照例颁下了赏赐,尔后便让他们退出了文华殿。

待三位阁臣完全离开后,朱翊钧的双手才中袖子中被解放出来。

他摸了摸了头上的冠帽,不知怎的,脑海中忽然就涌现出了李氏扯下他帽子的模样。

他暗想,如果能剔除杀人的那部分,李氏那样子简直美极了。

就在朱翊钧愀然静坐之时,魏忠贤来了。

这回魏忠贤没跟在孙暹后面,他是一个人来的。

朱翊钧准他单独面圣后,一见老魏下跪行礼,突然福至心灵般鬼使神差地冒出一句,

“李进忠,如果你是科举主考官,你会出甚么题呢?”

魏忠贤吓了一跳,他偷眼左右环顾了一圈,这才确定皇帝这个问题是在问自己,忙叩头回道,

“奴婢不通文墨,哪里能出甚么题呢?”

朱翊钧玩味问道,

“倘或朕非要你出一个呢?”

魏忠贤嗫嚅半刻,终是硬着头皮答道,

“那就那就听皇爷的,皇爷想出甚么样儿的题,奴婢就出甚么样儿的题。”

朱翊钧瞧着他,一只手搭在冠帽上,抿着嘴笑了起来,

“这就不好了,逢迎太过,如何能选出国之栋梁?”

魏忠贤回道,

“即使是国之栋梁,在皇爷面前,必也惟命是从,否则即便是再能干之人,又怎能被称作是栋梁呢?”

魏忠贤答完这一句,颇有些沾沾自喜,自以为恰准了皇帝的要脉,不料朱翊钧听了,却悻悻然道,

“有你这样的奴婢,真难怪祖训说宦官不得干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网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