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医的医术高明,无论是谁,大病小病只要被他一瞧便能药到病除,绝处逢生。
王不医大概是觉得在这小村子里自己定的规矩派不上用场,便只留下了一个,不论是谁都得先付一两银子的诊金,他才开始给人看病。
村里人觉得他不近人情,认钱不认人,便给他取了个王一两的外号。
当然表面上还是叫他王大夫,背地里叫他王一两。
原本药铺也不卖这艾草和菖蒲,毕竟不是什么稀罕物,山间河边随处可见。
看着正将艾草和菖蒲拿进药铺的王一两,少年徐来想起了刚来村里的那年。
虽然被救醒,不知为何,却始终体弱多病。
吃的穿的有人关照,可这治病抓药却不是普通人能做的事情。
治病抓药就得花钱,五六岁的徐来那有什么钱,更何况是一两这样的巨款。
不知是不是凑巧,当时也正值端午,徐来听说艾草和菖蒲是药,便舍了命的采。
采艾的同村人看到徐来舍命的架势,这艾草和菖蒲哪能治得了他的病,放下已经采好的艾草回了家里。
从那天起,跟徐来同村的人开始从王一两的药铺买艾草和菖蒲,当然镇里也会有些人,所以徐来也就多了个采药的差事。
当然不仅仅是采艾草和菖蒲,而是所有能用到的药,报酬就是王一两会免费给徐来治病抓药。
王一两捡完背篓里的艾草和菖蒲,丢给徐来一大包中药和一本书,正是记载着挂艾草习俗的那本《荆楚岁时记》。
“今天可以不必上山采药,如果去了记得早点回来,村里的学堂只有上午授课,下午镇上会有划龙舟比赛。”
听到王一两的声音,已经走出药铺的徐来有些惊讶,王一两今天居然跟自己说了这么多话。
相识已经快十年,王一两跟自己说过的话,徐来差不多能够数的清。总感觉王一两对自己有些排斥和嫌弃,或者说有些惧怕,那种担心跟自己扯上什么关系的怕。
可真要说陌生吧,王一两这十年里可是教会了徐来不少的东西。
让徐来看了不少医书,现在能认清所有医书上记载的植物和动物,当然还有书上的所有字。甚至有时候还直接让徐来在药铺里给人抓药看病。
都让徐来有了一种错觉,自己好像也能当个大夫,或者做个教书先生,虽然他迄今为止没有正正经经上过一次学。
这些都是托了王一两的福,可王一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徐来是真说不清楚。
从外貌看来,王一两人高马大,孔武有力,红唇皓齿,面色白皙。
可要夸他好看吧,嘴上留着八字胡,下巴一绺山羊须。
气势上来讲,走路带风,说话带着丹田气。
可你要夸他声音好听吧,半天从他嘴里蹦不出一个字儿,白瞎了这副好嗓子。
讲真话,徐来觉得王一两如果去学唱戏,秦淮河上都只能听到他的声音。
就这么一个人,长相英俊,声音好听,还有一手好医术,却有个认钱不认人的坏毛病,徐来想想就觉得生气。
徐来看着忙着整理药材的王一两,突然惊醒,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