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章:迫击炮(2 / 2)风光正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指挥官,这款火炮的立项是在半年前里面的兵工厂进行的,本来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研发出来,但是在半个月之前,里面突然点出了关于迫击炮的科技树,虽然非常原始,但在这半个月的时间内,我们也是根据信息进行了一定的优化,改进制造出了这两款迫击炮,而且相关生产线已经正在改动了,生产线改进完毕之后,这个兵工厂一天可以生产六门迫击炮,里面则是至少可以生产出几十门来。”在前往武器试验场的路,苏简讲出了这段时间关于武器研发的经历。

对于这段经历张韬也是默默的点了点头,苏简他们能够这么快研发出迫击炮,果然还是离不开系统科技树的帮忙啊!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科技树研发出来的科技,会直接通过信息灌输进入到每个里世界的人的脑海当中,以便他们能够灵活的应用这些科技。

但是生产线这个东西那是需要改进的,不是你有了什么科技就能制造出什么东西的,改造生产线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的。

像是有些复杂的玩意儿,一次性的科技升级,就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报废,因此对于科技换代这件事情,张韬也是需要好好考虑考虑的,不然的话科技换代太快,会导致生产线方面的损耗非常巨大。

说着说着,既然也是来到了武器试验场当中,此时在这里已经是有几个科研人员摆弄着四门小口径的迫击炮,正在那里进行着实验。

实际和迫击炮类似的火炮,早在14世纪就已经有了,这种火炮就是迫击炮的原身臼炮。

而近现代的第一款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毛本战争期间,发明者是毛子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当时沙俄与本子为争夺华夏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毛子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本子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毛子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

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毫米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本子军队,打退了本子军队的多次进攻。这门炮使用长型超口径迫击炮弹,全弹质量11.5公斤,射程为50~400米,射角为45~65。

这种在战场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雷击炮”,它是世界最早的迫击炮。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而苏简他们发明出来的可不是这种玩意,这几门迫击炮从外形来看,已经是相当的接近后世的迫击炮了,整体的结构相当简单,而且属于可拆卸的火炮。

走前去仔细看了一番之后,张韬则是对着苏简说道:“苏厂长,不介意给咱们介绍一下这两款火炮吧。”

“自然不介意。”苏简笑呵呵地说道,然后前解说道:“这款60毫口径迫击炮的参数为:初速:140\/秒,最大射程:950米,发射速度:30~35发\/分,炮身长:720毫米,炮全重:18.6公斤,最小射程:200米,方向射界;8.5度,高低射界::45~80度,榴弹全重:1.326公斤,杀伤面积:半径6米,弹药基数:60发。由于重量较轻的缘故,这款火炮可以随时搬着就走,完全可以发放到步兵连一级别。”

苏简在那里慢慢的解释着,在听完之后张韬也是默默的点了点头,这款火炮虽然射程和威力比张韬印象中的要小一些,但这毕竟是受到了目前材料和技术的限制的,这属于是相当正常的事情。

不过就算是如此这款火炮也是相当有用的,毕竟接下来的一战,就是一场蹲战壕的战争,在那种作战环境之下,迫击炮绝对属于是最有用的武器之一。

“至于这款口径大一些的80毫米迫击炮,射程则是增加到了1400米,杀伤半径也达到了八米到九米,重量为36.5公斤,整体来说不太适合轻步兵携带,毕竟重量稍微重了那么一些。”苏简在那里继续说道。

听到这里之后张韬也是慢慢的点了点头,这两款火炮的性能虽然有那么些差强人意,但是在目前来说绝对是相当可以的,而且达到了列装部队的级别。

大大的加强了步兵营连级的火力支援,整体来讲还是相当的有用的。

“不错,不过关于这种火炮的研制,还得继续加油,这两种火炮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而且口径还可以做得更大一些。”张韬比较满意的说道。

对此苏简也是十分认同的点头说道:“确实,这种火炮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不过这款火炮由于是滑膛炮的缘故,准头稍微有那么些差,这或许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对于苏简说的这个问题,张韬则是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迫击炮这个东西虽然有着相当大的优点,但是他在射击精度这方面确实不太好,毕竟属于滑膛炮,射击的准头在很大程度是要看炮手的能力的。

不过瑕不掩瑜,这些毛病是不能遮掩迫击炮在基层步兵当中的作用的,就算是和以后有了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在基层步兵当中也是会有那么一席之地的。

PS:第二更,这章3000字,求一下收藏和鲜花。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