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章 读书本意在元元(1 / 2)老山活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每个人终将面临死亡,都逃不脱最终消逝的命运每个来到世上的人都曾活着,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真正活过。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种规律,我们无法改变,更无权改变,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属于自己的印痕。

但历史是残酷的,不是谁想留个脚印,就能留个脚印的。不过,历史也是客观的,千百年后,总有一些人的名字被人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一代一代地传颂。他们的名字不仅能冠绝当代,也能映照千古。

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最终立功、立德、立言,成为一位“真三不朽”的大家。

在后世,他不仅是与尼采齐名的伟大哲学家,更是与孔孟并称的儒家圣人,是最受中外伟人推崇的心学大师。

浙江自古多名人,远的不说,在明代初年,浙南就出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大人物,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刘伯温。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明朝,开创基业,刘伯温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约百年后,也就是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大户人家,有一个男婴降生了,他就是王阳明。

当时,谁也想不到,在几十年后,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会在大明朝的历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更想不到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会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当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个好爸爸,真的很重要。因为先辈多年积攒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让后辈少奋斗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

当你是富二代、官二代时,你就已经与没有任何背景的同龄人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当别人还在奔跑冲刺时,你早已经到达终点。

但这一优势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变成劣势,甚至会害你一辈子。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很幸运,王守仁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王家是官宦世家,从王守仁的六世祖王纲到父亲王华,代代都是饱学之士。出生在书香门第,对王守仁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影响。

翻开家谱一查,书圣王羲之赫然在目,这是一个足以让王家的任何一个后代都引以为豪的人物。祖上如此辉煌,后辈再不努力,愧对祖先啊,若不打拼出点成就,死后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

虽然后世儿孙都憋足了劲要创出一番业绩,但结果往往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书圣王羲之的成绩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王家的后世子孙没有几个有建树,大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直到王守仁出现,王家才看到了一丝光大门楣的曙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得不说,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后世流行择校,即使要花一大笔血汗钱,家长也毫不手软。没办法,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为了给孩子谋一个好前程,只能这样。

当时身为状元公的王华也是这么想的,儿子的天赋如此之高,就绝对不能把儿子放在三流学校,于是,为了让王阳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华花了一大笔“择校费”,把儿子送到了京城有名的私塾念书。

王阳明在私塾没有给父亲丢脸,他的领悟能力很强,是所有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老师不禁对他另眼相待。如果王阳明能在私塾专心地研习四书五经,将来一定不会比老爹差,但他不是寻常的孩子,这就注定他不会走寻常路。

老师渐渐地发现王阳明不愿意在私塾里读书,反倒喜欢舞枪弄棒、读兵书,总是一副豪放不羁的样子。这不是个好苗头,如此聪明的一个学生,不走“正道”专心读书,却贪玩成性,真是可惜了。

老师决定敲打敲打这个学生,但没过多久,没等老师去找他,王阳明就主动找老师“开战”了。

这天,老师开大课,所有的学生都聚集一堂,整个学堂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大家都在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但老师没讲多久,王阳明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何为第一等事?”

这真是私塾历史上破天荒的事,从来没有学生如此大胆,不仅打断老师讲课,主动提出问题,而且问题如此宏大不俗。

老师一看提问者是聪明的王阳明,虽然这个学生坏了规矩,但老师没有生气,毕竟是自己的爱徒,他多少有些偏爱。

不过,这也许是一个机会,自己正好可以教育一下这个贪玩的学生,便回答道:

“唯读书登第尔。”

读书考取功名,这和我们后世教育小孩要考清华北大差不多,一个读书人以此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这没什么错,一个塾师的境界也就这么高了。

王阳明睁着大眼睛,对老师的回答充满质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尔。”

以“学圣”为头等理想,把科第放在其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有如此高的境界,老师感到非常惊讶,他一下子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孩子绝非凡人。

他虽然年纪小,但境界已经在自己之上,将来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的。“学圣贤”就是不以登攀仕途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

这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放眼古今,有几个人能称得上是圣人呢?但王阳明不惧,立志当圣人是他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驱使下,他一步一步走向远方,走向成功。

当然,王阳明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一问还只是朦胧的生命意志,是良知的天然呈现,在原时空,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了天下之公器。

如此一个立志当圣人的奇才,想把他纳入麾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朱厚炜真的能够做到吗?连他自己也没把握。

说实话,如果不是为了在读书人中培养一批志同道合者,掌握未来的话语权。他还真不敢冒冒失失的去打搅这位未来的圣人。朱厚炜心中忐忑,但身负使命的叶良辅却是信心满满。

……

王华将叶良辅引到客堂坐定,叙过茶后,王华问道:“叶掌柜,听说登莱这几年发展的很快,卫王城比起北京来,哪儿更繁华?”

王华虽然穿着官服,但作派倒像是个私塾先生,衣服的袖子上还有一团墨迹。叶良辅有些想笑,但还是忍住答道:

“当然是登莱的卫王城。”

“啊?”,出乎意料的回答,让王华一愣,不相信地问,“北京在天子脚下,此乃天下首善之地,为何繁华反倒不如卫王城?”

“呵呵,王大人,登莱虽然是小地方,但那里是新世界。咱明朝的希望也在那里,如今天子虽然住在北京,但这北京城也不能够保证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也做不到士工农商,四民平等。但卫王的登莱做到了。”

“这倒是。”王华老实承认道,他气质醇厚,平生无矫言饰行,仁恕坦直,不修边幅,谈笑议论由心而发,朝廷之上,家庭之内,言无两样,他继续说道,“前几天,李阁老从登莱回京,谈起卫王对登莱的治理,亦是赞不绝口。据李阁老说,登莱的富足,可谓天下之冠。”

“何谓四民平等?这岂非乱了上下尊卑的纲常秩序?”一直在旁沉默不言的王守仁忽然插嘴问道。

叶良辅瞥了他一眼,有些骄傲的说道:“小王大人,卫王常言人生来平等,只有分工不同。人的高低贵贱,不应该由他的出生来决定,应该由他对这个社会的贡献来决定。任何人都应该有向上的通道,不应该由他的出生来决定他今后在这个社会的位置。”

王守仁却不依不饶的驳道:“卫王此言差矣,人出身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不用说别人,倘若卫王不是当今皇子,岂能有如此高贵的地位,倘若……”

“闭嘴!”王华大吃一惊,立马喝道,“你怎敢对卫王如此不敬,还不赶紧道歉?”

叶良辅笑着摆摆手说道:“无妨,王大人,在下也当着卫王的面提过这个问题,卫王并不忌讳。卫王说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谁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谁都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卫王所说的四民平等,并非是一种狭隘的绝对平等。这完全不可能。他说,任何人,任何时代,谁也做不到。”

说到这里,叶良辅落落大方的喝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嗓子这才继续说道:“卫王说人的出生虽然不能够选择,但可以选择自己奋斗的方向。卫王所提倡的四民平等,指的是职业的平等。

工匠通过努力,开发出更有效的劳动工具,这个人就是高贵的。他应该享受到与之贡献相对应的尊重和待遇。农民如果想办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同样也如此。商人也不例外,如果他能够促进商品对外流通,丰富了市场,缴纳更多商税,他也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当官的仕人更是如此,如果能制定出好的政策,造福一方。理所应当获得崇高的地位。这才是真正的四民平等。

在登莱,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你能够凭借努力工作养活一家人,让一家人得到温饱。那么,这个人就值得尊敬。他就成为大明的公民中的一员。”

“叶先生,何谓公民?”王华好奇的问道。

叶良辅呵呵一笑,答道:“这是卫王提出的新概念,公民有纳税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甚至包括卫王本人,这是成为公民的前提条件。

两位大人可能都听说过。卫王辖区的每一个常住人口都要在派出所办理居民身份证,有了身份证并不代表着你就是大明公民。

卫王所说的公民的概念是有自己稳定的职业,依法纳税的纳税人,才能拥有公民的资格。在卫王辖区,公民是享有一定的权利的,譬如说投票权。

诸位可能不知道,在卫王下辖的十二个县包括烟台的卫王城,各级行政长官,每年都有一次政绩考核。而负责考核的不是卫王府的官员,恰恰是这些本地公民。卫王辖区内从县令开始,一直往下有镇长,乡长,村长,城里也有里长、甲长,可以说,卫王的管理直接延伸到各家各户。

这些官员合不合格,并不由卫王府考核,而是由当地公民投票评分,能者上,庸者下。如果评分不合格的官员肯定要替换。这就是公民拥有的投票权。官员虽然由卫王府派遣,可合不合格,由当地公民说了算。

另外,卫王府专门设立了廉政公署惩治腐败。公民如果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以直接向廉政公署投诉,廉政公署每个月都要下到各个基层,征求各地公民的意见。还在各县设立了廉政公署办公室,接受各地公民的投诉。”

王守仁突然说道:“咦,卫王这是要复古吗?这倒是有点像汉时的乡老制度。”

“不一样的。”,叶良辅坚定地摇摇头,张开一只手说道,“汉时那些所谓的乡老,往往是当地的宗族势力,并不能够完全代表所有的村民,而卫王治下,只要你是个纳税人,你就享有这样的权利。

卫王说,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相对应的,既然这位公民向朝廷纳了税,朝廷就有义务保护他们的生活,关注当地的民生。不能说你光知道收税,却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卫王曾说,我们大明上上下下还没有权利和义务这个概念,这样很不好,时间长了会出问题的。朝廷既然收了税,第一就是用税收养军,保卫这个国家人民不受外来的欺辱。

第二选拔合适的官员,维护当地的法律秩序,为当地百姓提供可以安居乐业的和平环境。百姓有纳税的义务,朝廷同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地方官有什么责任呢?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东莱附近有个二虎山土匪窝,经常在道上打劫,去年身为公民的纳税商人投诉后,卫王立刻派出了官军剿灭了这伙山匪,并经常派出巡警在这条路上巡逻。从此这条道路变得十分安全通畅。

又比如说,有个岩潭村因为靠近大海,海水经常倒灌淹没良田,村里的公民代表投诉后,登州县令贾义就拿出部分税收,请工程队修缮了当地的海堤,解决了这个多年的顽疾,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更不用说现在登莱地区大肆修路,交通四通八达,同样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卫王说:要想富,先修路。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这是值得的,搞活了本地经济,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当官的不懂得发展当地经济,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官员,这也是朝廷开办皇家行政学院的初衷。

卫王曾经评价过现在的朝廷地方官,虽然有的很清廉,但是一任下来,当地原来是什么样子,他走了之后还是原来那副样子,没有一点点的进步,这样的地方官是不合格的。”

王华父子俩面面相觑,半晌没有说话。过了片刻,王华拱拱手问道:“卫王奇思妙想,治政理念前所未闻,真乃奇人也!不知叶掌柜今日登门,有何指教?”

叶良辅笑眯眯的说道:“王大人,下官是替卫王登门求贤而来。正在筹备的大明皇家行政学院,需要总结和归纳朝廷官员管理地方的缺失和经验,卫王听闻小王大人博学多才,故派下官登门延请小王大人,出任行政学院的教育长。”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