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3年,韩国公子韩非受王命使秦。国家危矣,年近半百的韩非子在需求最后的救国之道,也在为实现自己毕生的抱负奔波。带着他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寻求一名英主。
韩非是英才,师从荀子,就学于兰陵稷宫,奈何满腹的佐王之能,却觅不得英主。在贵族势力根深蒂固,且强盛于王权的韩国,韩非若是想要实现他的抱负,毫无疑问他只能被视为异类,怕是要成了下一个商鞅,也会落下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韩王安显然不是圣人,他支撑不住韩非子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国的贵族不会容许自己的权势被轻易的吞噬,他们不会容忍韩非的“散其党,夺其辅”,更不会容许“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国的臣子非为君纲,效忠的不过是权势,他们不会认同韩“非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国势弱且日渐颓象,它也是承受不住韩非的“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总而言之,韩非之大才,非区区韩国所能受也。也许,普天之下唯有嬴政才能降住韩非子的天纵之才,也许唯有嬴政才能成为韩非的圣主。
此次使秦,也许是韩非此生最后一次脚踏韩国土地,最后一次仰望这一片天空。在这样一个寒风瑟瑟的清晨,一主一仆,一马一车,无人相送,世态炎凉,丝毫不见一国贵族的排场,冷情至极。
唯有一人立于城楼之上,看着城下远去的人,默默为他送行。
虽说韩非在临行之前已经叮咛张良莫要来送行,他想要不留任何的念想的离开,张良今日还是来了。只因,于张良而言,韩非也许就是此生唯一的知己,他于自己而言亦兄亦友,他是这世间唯一自己可以倾诉自己抱负的人。
人生能寻一知己何其艰难,如今他就要离去,也许此生就此天涯两隔,纵是冷情淡然之人也是难舍;虽是不知他此去前路如何,但是身为挚友也是要遥祝他觅得英主、实得抱负,纵使他未听见、未见着。
面对挚友的孤身离去,张良总是有着一丝的不安,但愿这是自己的错觉。以韩非的才华若是得到秦王的赏识,定是能够封王拜相,名流千古。若是成了,也许这就是韩国最后能够留存逆风翻盘的机会,若是败了,韩国的命数也会就此结束了。
在强者称霸的时代,这就是弱国的悲哀,弱国无主权,它的命运永远不会为自己决定。张良孤身站在城池之上,迎接这凛冽的寒风,承受这漫长而艰辛的冬日,祈祷着春日的来临。
如逆水行舟,虽是艰难,但是若是不前行又如何到达彼岸。而张良就是那天生的逆旅之人,他的使命、他的性情就注定了他不会是那随波逐流之人,纵使终是一人忍受冬日,孤独等待冰雪消融,即使身在高处不甚寒,也是至死方休。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