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们在,即使鞑靼暴政,你们也可以为百姓扛着,甚至在暴政下为百姓谋求哪怕一分的福利?你们也可以假装投降鞑靼,作大秦在鞑靼阵营的一个探子,时时掌握鞑靼的动向,为将来大秦灭鞑靼做一份贡献以后再死,不比你们现在窝窝囊囊地直接死去更有价值吗?
你们怕什么?不就是怕担下的那一份骂名吗?可是骂名算什么?忠义自在我心,只要两位的确实实在在是在为大秦百姓谋福祉,那么哪怕担个骂名,也是值得的,不是吗?!
秦仁一番话慷慨激昂,简直听者落泪、闻者伤心。他做出一副“本王虽然投降了,但这不是叛国,是忍辱负重!是为了大秦百姓不得不假装叛国!本王的苦心,你们又有谁能明白?”的样子,让两位老臣看得一愣一愣的,大约秦仁在他们内心的形象,一直都是忠厚老实的印象,此时看这戏精附体的模样,两人悄悄对视一眼,只怕这位皇侄殿下,也不是个安分的。
在秦仁透露出,他已将两位大饶家人都一起接来平凉关以后,两位老臣又互相对视一眼,然后纷纷赞叹皇侄殿下的觉悟非常人所能比,之前是他们拘泥愚忠了。
然后就顺坡驴地表示甘愿追随皇侄殿下的任何决定。
他们改口之快,让秦仁始料未及。
秦仁的心态有点矛盾。此次与鞑靼合作,甚至有点弱势地借鞑靼之势崛起,于他来,的确是蛰伏。哪怕他心里可以接受的,汉人与鞑靼一族合并为一国的法,但他心里却一直有点膈应,大抵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优势民族做惯了,突然要与之前一直被称之为“贼寇”的民族融为一家,乃至于此刻自己有求于他们,得假意合作,他的清高与自尊到底有点受挫。
当然了,膈应的应该不只是秦仁一人,估计本古泰也一直在提防着己方。对于合作初期双方的试探与不信任,觉得都正常。在鞑靼牧民中呆过一晚,她对鞑靼与汉族百姓有信心,只要两族百姓相处融洽,两族文明互相渗透交融,她相信有时候下层意识认知的改变,一样可以逆着影响上层的统治阶级。
而对于秦仁这种“不成熟”的别扭情绪,她也觉得理解,毕竟才二十出头,一直被关在皇宫里,没有经历过“政治斗争”,身上那种纯粹的黑与白的是非观还未完全褪去,有点自傲很正常,多经历经历就好了。
因为秦仁心里抱有的这种对“暂时求助于敌方帮助”的膈应,他曾一度对大秦这两位老臣的忠义高洁抱有盲目敬佩,私以为让他去“劝降”,实在是折辱了两位大人。他一边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劝降”,希望两位大人可以坚持己见,不为他所的而撼动另一边又为了自己成大事的目的,不得不去假意“劝降”两位大人。
然后没几个故事,两位老臣就纷纷投降了!还以“追随皇侄任何决定”为名头,这就是骂名都由自己担,好处却是他们得的意思?!
也是,家人都给他们接来了,也不用被下人骂,所有后顾之忧都为他们解除了,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活下去呢?!
这两只老狐狸!
就这样,在秦仁的郁郁中,所有从京城跟着他一起来的大秦军官都被收服了。
收服自己人以后,秦仁与就开始忙建新朝的事宜。不多久,就在鞑靼的全力扶持下,以平凉关、源陇县为据点,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权大秦王朝。
与大秦朝,仅差一个字。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