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张晓东喝得大醉,最后还是被两个好朋友董大伟和杨晨光连搀带背的弄回了宿舍。
好不容易爬到了自己的床铺上,他已经是精疲力尽,狼狈不堪,赶紧谢绝了两位好友的各种关照,让他俩赶紧走。他想尽量的让自己显得正常一些,而不是引起别人的围观,那样的话极有可能会在这个消息传播极快的宿舍楼成为一个笑话,对,是笑话吧。
当时约邓雨薇的时候可是义无反顾,什么都不放在心里,豁出去的心都有,而现在,那股心劲仿佛是已经被体内的酒精给燃烧殆尽,所剩无几,而留下的只是说不清的惆怅与无奈。
对了,一直没有提起冯雨薇的名字,不好意思,不是忘记了提及,而是在张晓东的心里不愿意提及。
如果说,昨夜之前,冯雨薇在他心里是一个美好的憧憬,那么,昨夜之后,她就成了他心中的一份痛,看得到人,却得不到心,她的前来赴约本来是一份好意,如今却更像是一份残酷的讽刺……
这到底是为什么?
实际上张晓东的心气是很高的,大学里学的是机械专业,班里乃至整个学院里,女生都是极少的,他是没有找女朋友的想法的。
学班30几个同学,只有2个女生,整个学院300多号人,也只有50几个女生,饶是如此,已经好过某些具有专业特色极强的“和尚专业”,因为那些班级竟然是清一色的大老爷们,那副情景,真是别具特色啊。
在位样的一个环境里,本就对学业看的很重的张晓东是几乎接触不到女生,再加上他对男女之事毫无兴趣,因此,虽然与冯雨薇认识了四年了,但真正的认识却时间不长,自然应该是产生不了交集的。
但是,在大学时期的青葱岁月里,一个涉世未深的男生与一个情窦初开的女生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吸引,却是没有任何道理可以解释的。
记得那是在大三的一堂专业课上,硕大的阶梯教室坐满了三个班的同学,张晓东匆匆赶到的时候,前几排的视野极佳的座位早已经坐满了人,教室里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就连第一排中间那几个常年空缺的座位居然也毫无空缺,真是奇了怪了。
他找了个后面的座位坐下来,拿出书本,看离开时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就四处打量了一下。
目光扫过自己常坐的位置,就看见那个位置上有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正低着头很认真的做着笔记,她不时的要偏过头看书本,然后再回过头去记录,就看见一术马尾在欢快的跳动。
张晓东坐在她的侧后排,放眼望去,只能看到一个侧脸。
这节专业课是机电学院一个享有盛誉的李教授亲自授课,听同学们说,这位老师很少来亲自代课的。
最近的这些年,形成了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大学教授本来教授学生学业是本职所在,然而,却只有越来越少的教授愿意来代课了。
教授们为什么不愿意上课呢?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给中国人留下了十六字真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来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里,这十六个字是羞答答地藏在中国人心里、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公开表现出来的大义,则是我的那位老祖宗更早留下的另外五个字,“君子不言利”。
但是现在不同了,凡事讲究追求个“利益最大化”,讲究个“投入产出比”。市场经济下,企业和企业家们在遵纪守法前提下这么做无可厚非。但如果所有行业、所有人都这么想,麻烦就来了。
特别是教育界。“教育产业化”已经提出不是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