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叫张京,今年四岁多了,是小杨亦的表弟,也是小杨亦大姨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倒也没有到达上学的年纪。
张京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话不多,不哭不闹,安安静静的,不与任何陌生人说话,不熟悉的人叫他,连眼皮都不抬下,倒有几分冷傲小正太的意思。
张京每天一到下午便围着外婆转,跟以前的小杨亦一样,特别喜欢溺在外婆的怀里,每次都能把外婆逗得哈哈大笑,脸上的褶皱在笑声中一下舒展开来。
张京每天只盼望着自己的小杨亦哥快快的放学回家,陪他玩,孩童的世界里或许觉得有些了期待才觉得美好,有了牵挂才充满了笑语。
一老一幼每天下午翘起等待小杨亦的归来,老人眼里满是担忧,幼童眼里满是期待,一老一幼得身影犹如生命的新老交替,充满生机。
“小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稚嫩的童音由远及近,与枝头的鸟儿同唱,与蜿蜒的小路同行,流淌的河流为他伴奏,无声的风声为他相舞,一道身影兴高采烈的向着一老一少飞奔而来。
“外婆,张京。”小杨亦每次隔得老远便开始呼唤,小短腿犹如踩着二个风火轮,一路狂奔,略显沉重的书包随着他奔跑的身影上下抖动。
外婆家与小姨只相邻而建,跨过短短的青石路便能到达。
小姨(杨亦母亲的妹妹)家开了一个小超市,卖了各种零食,虽说小姨十分的疼爱小杨亦。
但小杨亦每次去小姨家却显得有些拘束,每次望着那些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零食,小杨亦二眼里都冒星星,口水习惯性的肚子里吞。
不过,小杨亦脸皮薄,从来不主动自己去拿,只有小姨主动给来才吃,但也似乎从来都没拒绝过小姨手里美味的零食,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有时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模样,甚为搞笑。
表弟张京可就没小杨亦那些顾虑,毕竟是自己的家,再严肃的母亲,在自己孩子眼里没有一丝惧怕,每次一趁父母一不留神就跑去偷拿着吃,父母倒也不是心疼零食,只是觉得小孩子吃多了对身体发育不好,不过在二个幼童的理解肯定不是这样。
“哥,你吃麻辣条吗?哥,你吃过果冻吗?哥,你吃雪糕吗?要哪一种口味的?”每次一到表弟家,张京总忘不了向自己杨亦哥推荐一下自己家的零食。
小杨亦每次都忍不住想说:“那都来点吧!反正我肚子大,都吃得下。”
表弟张京似乎特别了解自己的表哥,极为有默契,只要小杨亦不出声,那就意味着想吃,就一溜烟的跑去拿来。
然后二个幼童鬼鬼祟祟的将一堆零食偷偷藏在衣服里,鼓鼓的,溜出家门飞奔而去。
外婆家的屋边有一片竹林,修长的竹身,直挂天际,微风一拂,随风摇曳,飘落下青油油的竹叶,铺满整个竹林。
二个孩童慵懒的躺在竹叶上,身边是犹如小山堆的零食,不停的往嘴里塞,不多时便将所有的零食一扫而空,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竹林里随处可见,显然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
吃饱了的二个幼童,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每次都要外婆来到竹林里叫醒,不过多年以来外婆却从未将二个幼童的秘密说出去,似乎没有看见那些随手而扔的零食塑料袋。
如果是小姨或是小杨亦自己的妈妈,外婆定然要出面阻止,但隔代亲的疼爱终究是战胜了这个老人的理智。
太阳耀清辉,幼童林里睡,老人依杖行,望问孩归处,这一幕幕犹如风中的墨水画,宁静,真实,自然。一老二幼,相映成彰。
跟往常一样,天刚刚亮起,早早的小杨亦在吃完外婆做的饭后,便高高兴兴的上学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条数公里远的小路不知道被小杨亦走了多少遍。
在二零零二,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在全国实施,小杨亦在刚开始上四年级的时候,便开始在学校住读,表弟张京也已经上了一年级,只是兄弟二人却并不是同一小学,当兄弟二人再度在同一学校相遇时,却是…………
住读的小杨亦只有每个周周末才回到外婆,兄弟二人也才能见面,陪伴的时间变了少了,那份兄弟情谊却随着小杨亦的慢慢懂事,越来越重视。
毕竟对于小杨亦来说,表弟张京的出现,让小杨亦的童年变得更加的完整,充满太多的欢乐,张京也成为杨亦心中最重要的人。
一个人陪伴的时间少了,而另外一个人接触的时间就多了,那个人就是小杨亦的多年同桌——文晓,这一切似乎冥冥中注定一般,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在杨亦生命平行线中交错同行,用不的方式陪伴在杨亦的身边。
住校就意味小杨亦需要从外婆家带足一个星期的饭菜,即便外婆每次都将小杨亦的菜盒盛满了,可小杨亦依旧总是提前二顿把菜给吃完,只能吃大白米饭,年纪虽小,却有大胃王之姿。
此时的小杨亦绝对想不到多年后,他身处更加繁华大都市,过着极为拮据的生活,久久地没再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