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轻的一声,提醒着殿内士子时间。不再去分心,杨复开始着手策论。扫了一眼,巧的是,策论杨复‘做过。’。
策论题目很短,仅七个字。‘天下三分,当何如?’,这与在景阳时,诗会上章得之章大人的提问相差无几。仅仅七个字,但其中包含却复杂无比,对策广阔无有定论,
殿试前,士子间自然会有些押题的,而当今圣上素有雄心,一统三国这是心中所愿。所以,有此策论,想必当有不少士子早有猜到。纵然猜到,可若要下笔,又怎能不再三思量。
‘愚以为,攘外必先安内。’杨复提笔,在纸面最上端写下这一行。
“安内必集权,收地方之权归于中央,集中央之权于圣上一人,如此方可政令皆出于上……”
……
“杨兄,”殿试已过,众人出了大殿,“如何?”
“不外乎之乎者也。”杨复说的模模糊糊,带着风趣。
李阳轻笑,调侃道“杨兄刚刚中了会元,若是让旁人再知晓杨兄便是景阳那个县试院试府试案首、乡试解元,当不知会不会吓到旁的士子。”
“佳人歌已是绝唱,却还有一曲长绵送别,却不知杨兄还会令我意外多少次。”李阳说罢无奈摇头,对杨复佩服极致。“杨兄还真是个‘异类’。”
“李阳兄这是怎么了?怎么如此垂头丧气?”刚刚走出大殿的江成,瞧见李阳、杨复二人,也凑了过来。过来后,江成眼神竟在杨复的身上停留了许久。
“在下江成。”意外的,江成竟特地向杨复介绍起了自己,在杨复看来,他的脸上表现着不可言状的诡异笑容。“杨复。”杨复回了个笑容,平静的说道。
江成的身后跟着个士子,杨复似乎见过他,好像他便是‘胡哲’,这次科举的热门,不过看他跟在江成身后的样子,已然自认门楣。
“胡哲。今科会试得了第一的杨复。”江成主动为他二人介绍着,江成又在杨复身上逗留片刻,随后转向李阳,“李阳,中州李氏。”
“素闻李公子声名,胡哲早有敬仰。若是能与李公子以文会友,切磋一番,当有大益,不知李公子可否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