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问道:“北宋的名相多如牛毛,世人皆知。偏偏为什么是北宋一朝的文人们如此受重视呢?”独孤信答道:“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现在已为天下人所熟知,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做良相是人们的第一追求,如果做不成良相可以退而求其次做良医。而历史能够成宰相甚至是良相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物,都可以称为人中龙凤。真的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历史的良相也是灿若星辰,比较知名的如汉代的萧何、曹参、陈平,唐代的房玄龄、杜如晦,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宋代的士大夫们总结晚唐五代的教训时,认识到‘道德仁义,所以为治;而法制纲纪,亦所以维持之也。’‘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由此在宋太祖的一手推动下,开创了宋代最好的文官制度,由此也让文人学而优则仕进入了历史最为滋润的一个阶段。”
杨逍道:“我记得史籍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宋太祖建隆元年四月,也即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头一年,时任京城巡检使的禁军将领王彦升。在夜间巡逻时突然造访时任宰相王溥的私第。王薄‘惊悸而出’,小心询问来意。王彦升回答说,自己只是‘此夕巡警困甚,聊就公一醉耳’。大半夜找酒喝当然只是借口,王彦升的真实意图,还是想‘求货’,也就是讹些银钱。但王溥竟是历经两代四朝的元老重臣,假装没听懂王彦升的弦外之音,仅仅‘置酒数行’,便将他打发走了,转过头第二天,就找当时的皇帝赵匡胤告了状。赵匡胤一听,勃然大怒,将王彦升贬到了唐州作知州。”
石猛问道:“敲诈勒索当朝宰相,这胆子也真够大的。难怪宋太祖赵匡胤会严肃处理。”
杨逍道:“太祖皇帝之所以大动肝火,是有深层原因的。身为当朝宰相,尚且不免被蛮横的武将所惊吓,其他文臣的待遇,不问可知。为了彻底扭转这股野蛮风气,宋太祖赵匡胤很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文臣的地位:首先全面推行以文驭武,在中央以文臣出任执掌兵权的枢密使,并明令在京禁军将帅不得干预文臣职事;在地方则以文士充当知州、知县、通判,执掌地方民政;其次,给文臣极为优厚的待遇,俸禄充裕,升迁优先。此外,宋太祖还扩建了自后梁时期开始就备受冷落的国子监和孔庙,并多次率群臣以大礼拜谒。宋太祖赵匡胤,一介武将出身的天子,却对孔子奉行如此高规格的礼仪,这是再强烈不过的‘文治’信号。建隆三年,太祖又在太庙中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太祖誓约’,誓约三事,其一就是‘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对此,他的继承者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加以延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尊承,不敢逾越。’而这种官家钦定的优越性,终宋一代未有更改,以致于宋人常不无自豪的说,本朝乃‘官人世界’也。”
独孤信补充道:“观宋代一朝,一是名臣贤相交相辉映,二是三朝元老、四朝元老比比皆是。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在宋朝出现众多贤相,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制度保证。并大体得到了各代皇帝的认同。?观宋代尤其是北宋朝,臣下犯颜直谏的事例不胜枚举,百官忠于职守,皇帝容忍不同意见,朝纲稳定,民心顺畅,这也是‘积贫积弱’的北宋在西夏、辽、金等强敌压境的情况下,依然能存活一百六十多年的一大原因。?宋朝尤其是北宋的名臣贤相之所以如此夺目,除了因北宋王朝重视文官的原因外,还因为北宋王朝的治国理念与别朝不同:即在文官执政的前提下,非常重视宰相的作用;作为北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北宋各朝皇帝和其它朝代的统治者相比,也较为仁义。否则,在皇权**的体制下,没有仁义的君主,很难有大批贤臣良相涌现。宋朝重视文臣和贤相,使得二朝元老、三朝元老大量涌现,像赵普、寇准、司马光等都是二度为相或几度为朝廷重臣。像韩琦为三朝元老、文彦博则为四朝元老。”
石猛道:“文彦博这个人我知道,在有宋一代,最让人称奇的要数军国重臣文彦博。他不仅寿命较长,而且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其当政时间超过了五十年。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非常果断,且多为国家社稷着想。他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这段评价比较中肯,事实,文彦博在北宋中期的政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执政时间纵观整个北宋王朝无人能及。”
独孤信道:“北宋君主重视文臣和仁义治国的理念换来了回报。比之于其它朝代,北宋王朝的名臣贤相最多;尽管北宋王朝当时有西夏、辽、金等强敌压境,但北宋时期并没有爆发致王朝于死地的农民起义;而宋朝直至灭亡时,仍有文天祥、陆秀夫等忠臣为国而死。正所谓:‘种瓜者得瓜,种豆者得豆!’理固宜然!?”
杨逍道:“北宋王朝不是没有名将,就算是有名将,也会被人给挤兑死。有位北宋中期铁血战将,出身贫苦农家,十六岁就替哥哥坐牢,后来又在军中当了小卒。但一场宋夏战争,却叫他的光芒骤然闪亮,从来见了西夏兵就狠打,还常带着铜面具冲杀,一副青面獠牙做派,常打的凶悍西夏不战自溃。就这样大小二十五战,真刀真枪杀出功名。”
石猛道:“此人天下闻名,就是狄青啊,可是狄青的下场确实令人唏嘘。”
独孤信接着说道:“在得遇了恩师范仲淹后,狄青这位早年出名又没文化的战将,开始耐下心来读书,兵法韬略愈加熟谙,仗也越打越聪明,还立下了平定侬智高叛乱的大功,官位也扶摇直,一路升迁到枢密副使。一个没功名没背景的武将,升到了文官才有的高位,堪称北宋中期官场的神迹。他穿着官服出入时,脸还带着当兵时的刺字,经常惹的旁人围观。可他却相当放轻松:留着这刺字,才能鼓励士兵们进。可接下来的事,就不轻松了。宋朝的武将被压制了多年,突然冒出个狄青,立刻引得文官们眼睛喷火,哪怕狄青为人谨小慎微,骂他的奏折仍然满天飞,各种他要造反的说法,常年有鼻子有眼。甚至还出耸人听闻的传言,说狄青家的狗长了角,半夜里狄青府邸有鬼火——这个狄青是妖孽,万万留不得。千万别以为,这只是奸诈小人的攻击,当时骂狄青骂的最狠的,清一色都是北宋朝堂所谓的‘名相’们,比如欧阳修、文彦博等名流,各个都是急先锋。狄青本人也委屈:‘我一辈子忠心为国,为啥落这下场?’没想到文彦博,就是那位北宋名臣,四朝元老的文彦博,直接回答:‘你没错,可你是武将,所以必须怀疑你!’带着这样的回答,狄青,这位北宋中期最优秀的战将,默默的离开了京城,离开前悲戚戚和朋友告别,满嘴说着诀别的话,到了陈州任,更是天天生在恐惧里,四十九岁就含恨而去!”
石猛道:“风光到狄青这个地步,却也只是悲凉结局。这样的北宋,哪怕有再好的将,真到半壁山河沦陷时,再也不会有下一个狄青挺身而出,只能默默接受靖康之耻!”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