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立功切莫求封赏(2 / 2)团之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独孤信常常讲这段故事给杨逍听,也实际是讲给自己听。无论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泰然处之,任何时候都不能居功自傲,那些建立王朝、称王称霸的人,往往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富贵。独孤信对于历史可是非常熟悉的,他的见解与认识总是超乎年龄的。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一点确实不易,张良帮助刘邦创立了西汉王朝。汉初三杰只有张良得以善终,不仅深得刘邦的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吕后的尊重。

刘邦称帝后,张良开始称病不朝,张良奉行“疏不间亲”的原则,没过多久后张良就辞官而去,张良辞官后去学习了道家文化,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留恋权位,最终得以善终。

这独孤信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却想着功成身退的事情。这种觉悟和心态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隐逸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从古时代就有了。

唐尧时有不受禅让,而隐居箕山的许由和隐士巢父,周武王时有不食周栗,而饿守首阳山的隐士伯夷和叔齐,孔子时有躬耕不仕的长沮和桀溺,以及楚狂人接舆,战国时的庄周其实也算是一位闭门著书的隐者。

士人说起来只有三种,就是儒士,侠士和隐士。儒士当然是儒家者流,侠士是墨家者流,而隐者当属道家者流。然而,隐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阶层。

有由隐而仕者,有由仕而隐者,又有由隐而仕而又隐者,有为邀名人世而隐者,也有为逃名避世而隐者,有处乱世而隐者,也有处盛世而隐者。

动机各不相同,隐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总之,隐士的流变性很大,真正甘心做一辈子隐士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是迫不得己才做隐士的。

《新唐书.隐逸传序》中把隐士分为三种:“古之隐者,大抵有三:概焉者,身藏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从之,虽万乘之贵,犹寻轨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于俗,虽有所应,其于爵禄也,泛然受,悠然辞,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贵也;末焉者,资槁薄山林,内审其才,终不可当世取舍,故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佩其风而不敢加訾焉。”

细究独孤信“功成身退”心态的形成,不外乎江湖中流传的那十六个字“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他的父母杨过和小龙女二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归隐江湖,迫于无奈,最终没有实现。

独孤信心中虽有江湖,也非常认可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是他从骨子里都不喜欢热闹。如果有机会去博取功名,他肯定会当仁不让。可是当功成名就之后,他也就没有必要再身居高位了,该为自己活着了。

独孤信的心态不仅杨逍弄不明白,连与他一起长大的杨清风也不理解,当然了,现在他已经改名叫阳顶天了。独孤信一直叫独孤信,他姓独孤,他很孤独。

天月圆月缺,地花开花谢,潮水潮涨潮落,四季暑往寒来,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永远保持固定不变。大多数人有点像升空的气球,只能不能下,也有点像过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选择功成身退就要目光深远,在轰轰烈烈之际预知潜伏的危险,还要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如果贪婪心重,即使无功也希望受禄,有功又如何能身退呢?所以说,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世人无功时尚且邀功受禄,立功后更是要夸功请赏。可是独孤信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将来纵使不能实现,至少他曾经为自己的生活考虑过,他想活成最真实的自己。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