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回 昆仑奴(1 / 2)牧龙子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邓光布被鹰掏出心来,死尸栽于当场。可叹一位文武双全的豪杰,只做到了县令,还未施展抱负,就遭惨死在了沙场。

这只鹰把心吃了,展翅摇翎飞回看鹰义军的架子上。

这一情形,既吓坏了九龙军,因为首领惨死;又惊到了义军,没想到熬的鹰那么厉害。

王绪急忙命人把邓光布尸体抢回,带领九龙军撤走。尚让也不追赶。

第二天,邓天王也带队到了沙县,满载金银珠宝,义军弟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尚让、葛从周、邓天王、柴存带队返回南平。义军南平会师,自然都欢喜非常。经过义军这两路分兵,福建北部的州县几乎都被义军洗劫一遍。

义军继续按照原定计划,沿闽江去合攻福州。

邓天王自告奋勇作了第一路先锋,走北线,前往福州的北门汇合,沿路顺便攻下了古田县;

葛从周不甘其后,作了第二路先锋,走中线,前往福州的西门,沿路顺便攻下了闽清县;

孟绝海作了第三路先锋,走南线,沿途经过尤溪县、永泰县境内,前往福州的南门。

黄巢和尚让带领中军,走在最后。南平到福州不过三百余里,不几日就能到达。而在福州,官军也在准备着抵抗。

……

在福州驻守的是福州观察使,名叫韦岫。福州观察使留后名叫郑镒。

韦岫是个有一定才能,但是才能又不足以当观察使的人。

韦岫是怎么当上观察使的呢?韦家在唐朝是望族。当年卢携刚考上进士的时候,混迹长安权贵之家,韦家自然是他常去拜访的。卢携有舌短口吃的毛病,韦家众弟兄都嘲笑轻视他,唯独韦岫对卢携特别尊敬。卢携对人说:卢携虽然语迟,但是他的文章有首尾,这人将来必有大用。后来卢携果然青云直上,一直做到了宰相。卢携感念韦岫之恩,就举荐韦岫做了福建观察使。福建距离长安较远,又很富庶太平,是个大大的肥差。

韦岫早就接到黄巢已到福建的战报,也很重视,一面命人练兵,一面派探事兵出去打探义军消息,做好应战的准备。

这一天,有个心腹探事人来报,说:“观察使大人,两年前被书生崔平拐走的红绡姑娘,我们找到了。”

大敌当前,韦岫却对这个情报非常感兴趣。红绡女是他最喜欢的家妓,两年前却被一个叫崔平的书生拐走了。

家妓,就是蓄养在家庭中的妓女,身份结余婢女和妾之间。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开始蓄养家妓,魏晋时期为盛,隋唐时期也颇为流行,风尘三侠之一的红拂女就是越王杨素府中的家妓。

韦岫心中高兴,忙问:“红绡姑娘在哪里?”

探事人说:“就在城东五十里的一个山村里,名叫石燕村。”

韦岫心头一动,想起前事,又说:“她家中有几个人?”

探事人说:“只有三个人,红绡姑娘、崔平,还有一个昆仑奴。”

韦岫心想:“原来并没有侠士剑客。”于是下令道:“给我点齐五百人马,到石燕村去捉崔平小畜生和红绡女。”

……

崔平和红绡女是怎么回事?

崔家在唐朝也是有名的大家族。崔平也是官家公子,他的父亲与韦岫在长安京中是朋友。后来崔父病死,这人走茶凉,崔平家没了顶梁柱,就算是家道中落。崔平是个优柔没主见的人,不知该如何是好。

崔家有个昆仑奴,名叫磨勒,给他出主意。

什么是昆仑奴?昆仑有黑色的意思,昆仑奴即皮肤黑的奴仆。

唐朝时,万国来朝,各种肤色的人都有。当时官宦之家和富商之家多喜欢蓄养“昆仑奴,新罗婢”。

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国家,新罗婢并不是像现在整过容的女子那么好看,而是相貌一般,却很乖巧能干的,多是为了生计,用脚投票,到唐朝来谋生的。

而昆仑奴一般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天朝人不管到底是哪儿的人种,只要是肤色黑的,都统称昆仑。在昆仑奴中,大部分是如今东南亚一带的人,因为谋生到了唐朝为奴;还有一小部分是非洲人,被当时的大食、波斯胡商贩卖到唐朝为奴。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最多,其次在东南沿海也较多。

这昆仑奴磨勒就是被胡商拐卖到唐朝的,他从泉州上岸,在福建待过几年,后来才辗转被卖到长安崔家。

磨勒对崔平说:“公子常年读书,也要知道书外也有世界,且更为广阔。公子不如出外闯荡闯荡,也长长见识,历练历练。以后或者科考,或者经商,都可以自立门户。福建一带经商最能挣钱,我又熟悉,愿陪少爷到福建游历一番。”

崔平被说动了心,就随着昆仑奴到了福州。崔平听说福建观察使是自己的年伯,便去拜访韦岫。

崔平容貌如玉,举止安详,发言清雅,韦岫很是喜欢,就让府中最漂亮,也是他最的家妓红绡女拿来糖沁蜜桃给崔平吃。家妓自己的真名基本上都不会用,红绡就是红色薄绸,红绡女爱戴红绡,就以此命名,与红拂女的名称来历一样。

崔平是个老实读书的人,见有美女在旁,脸马上就红了,拘束起来,不好意思去吃蜜桃。

韦岫见崔平羞涩的样子,也觉得好笑,故意让红绡女去喂崔平,崔平这才吃了。崔平边吃边偷看红绡女,见这女子艳丽绝代,便动了爱慕之心。

红绡女见崔平美貌又羞涩,也禁不住地嬉笑,更增妩媚之态。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