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实验数据也不全是坏消息,只是那些理论没有宇宙有固定的终结之日这个消息震撼。总之,一颗新的科技树探出了新芽,它与附近稀疏的树林格格不入。那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科技,不存在分数维世界那种某个理论使用范围小,得不断完善的缺点。
最有意思的是,那些数据包含大量确定的三维理论,虽说初始理论的使用范围广,但繁琐程度超过了分数维世界,需要更多的参数制约变量。那个研究基地已将理论推进到了类同于超载文明,其中三维结构的出现频率最大,覆盖面最广。从名字上判断,他与四维结构有着相同性质,也许在这个世界进入分数维时,三维和四维一般蜷缩到了微观世界。而且那些数据表明那个研究基地成功制造了三维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宏观强度远高于四维结构。
一条全新的跃迁之路在我面前横跨,纵穿两个世界的科技树在我面前交织。
通过虚化希格斯场间的联系,我可以在保留物质前提下将宏观质量降低至零,这就是场推进遵循的基本定理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这里可以提一句曲率推进,推进需要维持稳定的扭曲空间,对功率的要求极高,这可不仅是简单地抹去自身质量,过分扭曲空间会排斥超光速粒子,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下,超光速粒子发生“隧穿”的概率极高,简单地说,现有能源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曲率驱动。
虚化希格斯场会衍生出许多技术,材料学得以继续发展,通过虚化部分“面”,我可以制造矮行星级的框架,当然为了保持高强度,通常框架的体积并没有那么大。
四维结构最先应用在新一代超光速战舰上,在研究三维结构的途中,我发现了意外之喜,也许是那个研究基地有更强劲的能量源,或是时间问题,他们并没有在三维结构上深挖。当我走出自己的一步时,我发现,实验室炸了,四维框架也消失的一干二净。这或多或少意味着三维尸体也是一种能量源。尽管它的单位数量少,但是供能密度更高。本着智慧生物希望一切可控的原则,我的进攻计划延后了,一半的资源倾斜至可控三维供能。
解决可控四维供能的分割技术不再可行,我转向另一条思路,切割面,从数学上我的想法是可行的,只是,我得控制好每次切割的厚度,这又是一个精度问题。可我处在一个充满概率问题的分数维世界,第一次感觉那么心累。
这个问题最后还是解决了,通过双重切割减少误差,一个全新的能量源出现,如果不计磨损,战舰的瞬间速度达可以到一千倍光速。如果进行长期作战,就得选择六百倍光速。不过,这跟超光速空间的两位数相比实在是质的跨越。
这一年,距离我故事开始过去了32亿年。三百支尧级舰队正漂浮在狮子座Ⅰ的边缘,舰艏朝向银河,质量飘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