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百九十六、回家的打算(1 / 2)江风语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六章、回家的打算

郭嵩焘中进士后不久,尚未来得及选官,双亲陆续离世因为儒家礼教规定的,这劳什子讲不清头的归家为父母守孝制度以及后来的跟着曾国藩一起,办团练、搞湘军一转眼,蹉跎了十年大好光阴,说起来,心中难免凄惶委屈,不胜唏嘘。

其实,他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掉这个坑里面的人,在这个时代,不知凡几几乎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老父亲老早跟杨孟晗闲谈时,就曾经说过一嘴,一个听起来,有点离奇荒诞的故事。

老父亲他们那一科的状元,是江西彭泽人汪鸣相汪佩珩中状元那一年,他三十九岁虚岁,快到不惑之年了,年龄肯定不算小了基本上,可以归类为,苍天不负有心人,抓住尾巴赶上趟的了。

按朝庭科举授官惯例,汪鸣相中状元之后,就被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未来的前途,还是一片金光闪闪的。十年之后,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二品以上的大官,做不做得上还不好说但是,三、四品的高不高、低不低的官儿,还是把握比较大的。

可是,事情就这么寸,汪鸣相进翰林院当官,还不到半年,他老父亲就去世了汪鸣相只得落寞辞官,千里迢迢地,老老实实的,按儒教礼制规矩,回家奔丧守制。

蹉跎了两年多,按照儒家礼制规定,守孝期为当年父亲过世时剩余的月份,加上后续的两个整年,一般不少于二十七个月。等孝期一过,回到京师花钱托人情补缺,又陆续做过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等职。像他这样的情况,一般下一步就是基本能混个一省学政了嗯,学政的品级,并不固定,有高有低但是,翰林和学政,都是正统儒生官员,尤其是清流系官员,必不可少的宦海资历是混上三四品官之前,必须走过的前期过渡台阶。

可是,汪鸣相的坏运气,又来了好像回京也就年把功夫,老母亲又接着去世了汪鸣相汪佩珩只得又扶榇南旋,继续回到祖籍地,按礼制居丧守孝,又是继续再苦歪歪地,熬个两三年。

等到孝期,好不容易满了,汪鸣相汪佩珩,他人也四十有六,满头华发了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的这个时代,这快五十岁的人,就是半截身子入土了说不定,那天大病一场,还真就说没就没的。

当年刚中状元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傲视群僚。可是,六、七年过去,京中已经没几个人,还记得一时风光无两的他了。现在,他回到北京,依然还只能是个六七品的小官而且,要补上实缺,还要花大价钱,上下打点。

这就有点,让人颇为灰心了六七年这么来回折腾下来,汪家本就不是大富之家,家底子也早就空了,家徒四壁,囊中羞涩了即使回到京中,补缺也是个大麻烦事嗯,汪家实在是拿不出托人情补实缺的这一大笔银子了。

京中帮闲旗人,是只认银子不认人的就是堂堂状元公,又能如何没银子,就只能在家候补待业,眼蓝蓝地等待着上天的眷顾也是一样的前途迷茫,看不到一丁点希望。

性格孤傲的他,也许是受不了别人的闲言碎语在成为状元的第七个年头,在家乡县城行馆,返京北上的前夜,或许是一时想不开,莫名其妙地自杀了。

有的时候,不得不说,中状元,反而是后来仕途的负担。尤其是在我大清,状元公成为一代名相的,反而不多。翁同龢翁叔平,还真是为数不多的正面例子。

所以,在我大清,并不是高中进士,就以为万事大吉,好运滚滚来了就可以高官得坐、骏马任骑,娇妻美妾,外带大把搂银子了哼哼,那你真的想多了。

我大清仕途,对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草根进士来说后面的一路上,各种姿势的坑,不要太多了其他的不说,每三年一次的京察磨勘,就能让你脱层皮任何一次磨勘,都是一次官人大出血。

搞到后来,为什么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是被残酷的官场现实给逼的。你要是在任时,不把银子捞够了等你任期届满,到京城京察磨勘,你就抓瞎了、傻眼了。来回对缝、勾兑、讲数的帮闲旗人,理都不理你嗯哼,那就理所当然地,你的官儿也就做到头了,乖乖回家吃老米去吧。

嗯,我大清,是官都贪,假是不假并不表示,这个时代的儒生,比之前朝,道德水准全线堕落了,操守全无,圣贤书全部白读了。而是,被我大清这官场生态,是被在京城里,这帮“吃官不吐骨头”的闲散旗人,给生生逼出来的呀。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大清,很多正牌进士,仕途黯淡许多人,一两任之后,就湮没无闻了。也最怕,突然间,父母过世,要回家丁忧守制因为,守孝三年,什么都不能做到头来,不是殷食人家,根本就拿不出补缺的银子嗯,从此以后,恭喜你,加入比在任官员队伍庞大无数倍的,嗷嗷待哺、哀哀欲绝的候补官员大军了。

甚至,绝大多数正牌进士,都比不过在八旗官学里,瞎混几年出来的八旗子弟。因为,稍微厚道老实一点,或者家底不够扎实的儒生,一时没反应过来,一不小心,就给他们挤下去了,永世不得翻身。

嗯,杨孟晗的老父亲,能够一路走得比较稳当与世代为官、非常门清的外公,在背后的指点、安排以及陈家这个大家族一代一代积攒下来的丰厚的人脉资源,在背后支撑不无关系。

否则,就老父亲那么草根的家族背景,和多少有点迂腐的个人行事作风知府、道台,就是他的职场天花板了。

郭嵩焘为人活络,能说会道,长袖善舞,这个不假。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又挺刚直与纯粹还是蛮传统的,有几分正直、正气的儒生的。嗯哼,按照历史轨迹,他这次返京,一开始运道还不错可是,就是因为他为官过于清正廉洁,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最终还是被排挤辞官了。再后来,再次出山,出使英国,写了一本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书中说了不少大实话,原指望藉此,能让国人能够睁眼看世界,及早发愤图强。

不料,吵醒了别人的好梦,别人嫌他太呱噪了惹来一场轩然大波,搞得自己身败名裂,吐沫星子直接把他淹了。

从这些方面来看,他其实挺实在的,挺不活络的还真有几分湘人的迂执和杠劲儿。既没有曾国藩那样,茶壶煮饺子,一切心里有数,就是不说关键时候,很会见风使舵、碾转腾挪、连消带打。

更比不上他的同年学弟李大裱糊匠嗯,当然,这个要求有点高。后人评说李二先生,老而成精,纵横捭阖,灵活机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搪塞、对付、捣糨糊的太极功夫,至臻化境,当世无双,无人能够企及。

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郭嵩焘他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自己有见识、有悟性,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这样的人,放在四九城,整天跟着那一帮,就想着躺着挣钱的吃货旗人,随波逐流的瞎混确实是白瞎了,糟践人才了。

杨孟晗:嗯,前几天,我还有点奇怪,有点纳闷呐按理,湘军那边,过完年之后,就该派人来沪上采买军械军需了怎么二月都快要过完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呐。嗯,原来是曾家老太爷过世了嗯,儒家这守孝之制,唉,洒家也不好多加评论,说多了还是罪过呐。嗯,不过,筠仙兄,这没有了曾家兄弟的湘军,还是原来那个湘军吗?

郭嵩焘:嗯,幼鸣,部队战力战心,肯定会打不少折扣的至少,短时间内,他们群龙无首,不会主动向太平军发起攻势了嗯,能够扎紧篱笆,守住战线,守住家园,不让长毛发匪有机会,进入三湘之境烧杀抢夺已经是烧高香,苍天保佑了汕。

嗯,这个信息很重要,尤其是对卫国军的秋季攻势作战计划的制定,会有一定影响至少,湘军不伸头了,是少了一些意外变数。而且,曾国藩这一段时间,不在帅帐坐镇主事了,湘军与外界的沟通与协作,都会出现很多障碍的与王佳官文和胡林翼等湖北残余友军的协同作战,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多多少少,肯定会出现相互扯皮、相互脱节的现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