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烨的印象中,索尼开始玩导管式大口径动圈入耳耳机,是从两年后EX系列的换代开始的。EX系列就是后来曰本厂商疯狂增大单元振膜直径风潮的发起者,从EX90的13.5mm,到EX700的16mm,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不过目前索尼的EX系列还是早期型号,市场上在售的EX81等耳塞连完整的导管结构都没有,设计在任烨看来还相当的原始。
安藤信吾拿来的这款耳机情报,让任烨感觉到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任烨的DD01在发售近三个月之后,市场反应已经从惊奇和试探,逐步转向认可,惊艳的结构设计、霸气的性能参数,加上任烨和许睿稳妥的调音风格,让这款耳机的口碑迅速发酵,目前已经逐步成为了耳机玩家圈子里的新一代标杆。
面对这种情况,欧美厂商可能因为市场扩散速度而有些迟缓,但同处本地的曰本各大耳机厂说没点反应,那是不可能的。
首当其冲,当然是行业霸主索尼,在DD01发布会之后仅仅三个月内,就给出了回应,这种反应速度,就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庞然大物的强悍。
EX1,一个任烨前世完全没有听说过的型号,不过在索尼的产品列表里,所有用单一数字1作为型号的东西,都是狠角色。这一款同样如此,这款耳机的外观草图看起来并不像前世EX系列的任何一代,反倒和后来低端的XB系列耳机开山作XB21EX有八分相似,而目前所知的硬件配置方面,这款耳机用了一个11毫米口径振膜的动圈单元。
如果仅仅是那个可怜的11毫米动圈,任烨并不会多在意,就算索尼现在主力的生物高分子材料振膜再强,11毫米口径对双13毫米口径的DD01和单14毫米口径的SD01来说,都威胁不大,毕竟任烨的两款耳机,用的也是业内供应链上能找到的最好的振膜材料,就算性能上比索尼独家的生物振膜略差,但这其中的差距并不足以弭平口径上的差别。
但是,索尼又怎么会是那么简单的,这款EX1结构上有两个地方让任烨感觉有点威胁,首先是和后来的XB系列一样,这款耳机的入耳导管方向是可以调节的,给用户的佩戴体验自然是要比CU那两款固定结构要好不少,任烨当初也想加入这个设计,奈何还是能力还是有些不足,可调导管的结构变化太多了,硬生生地地在CKR9LTD上画蛇添足,还不如从头设计一款呢。
而另一点,就有点可怕了,EX1竟然用了一个可换线的设计。
可换线结构在十多年后,几乎是HIFI耳机的标配,只要上一点档次的耳机,基本上都会搞个换线插座,但是在任烨印象中,这是在2011年以后才成熟逐步普及的技术,像是AKG的K3003就没有这个配置,同时期的索尼EX1000倒是用了,但结构上也比较原始。
可换线结构的优势,对用户来说是极大的拓展了耳机的潜力,而对业内来说则是推开了耳机配件这一新市场的大门。从此以后,“耳机线材”这一领域,就成了用户和厂商之间斗智斗勇的重点战场。
不过,虽然这个结构很有意思,之前任烨并没有贸然使用在自己的耳机上,CKR9TLD作为2014年的高端设计,当然也是可换线结构的,但是任烨在“设计”DD01的时候却把这个东西给去掉了。因为可换线设计,玩不好的话,后续问题也会特别多,简单来讲,就是容易坏。
哪怕前世任烨开始做耳机的那个年代,可换线结构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标准体系,插针插座之间的损坏问题也让各大耳机生产商经销商头疼不已,何况还是配套系统都还没有出现的2005年。
所以考虑到质量口碑,任烨没有冒这个险。
记忆中,第一个在耳塞上玩这个花样的,是北美的动铁耳机厂舒尔,没想到现在第一个吃换线设计这只螃蟹的人,变成了索尼。
手头这份资料上附带的外观草图还看不出什么细节,暂时无法判断索尼用的接口类型,大致看起来有点像EX1000的接口外观……嗯,如果是这样的话,好像也不用太在意了,EX1000是出了名的接口故障之王,这个比EX1000还早生了6年的EX1,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