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打仗,军法是第一位的。统领数万人,没有军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意烧杀抢掠,那不是军队,典型的土匪。
这次大战,先后斩杀三人,可谓各得其所。
前文说过,由于僖负羁之死,晋文公定要斩杀魏犫与颠颉,以申明军法。
最终,魏犨面对使者‘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总算保住了自己的小命。颠颉则不走运,成为立威的牺牲品,虽同甘共苦十九年,一朝犯错,被斩首示众,震慑三军,让人唏嘘!
情义、军法、生命,关键时刻总是让人难以抉择。中华五千年文明,演绎了许多阵前斩将的故事,感人,也痛心,典型的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战场,只有军法,只有胜败,不谈情义。
从亡十九年的功臣都能斩首,谁还敢藐视君王的法令?晋军上下,焕然一新。
这次事件后,把另一个人推到前台——舟之侨。他取代魏犨,当上了晋文公的戎右,绝对光荣的职务。不过,这个位置太靠近国君,可不是那么容易担任的,魏犨就是前车之鉴。
城濮的战场之上,晋军士气高涨,下军、上军节节胜利。元帅先轸率领中军,把楚国左军拦腰斩断,取得压倒性优势。
但是,晋国中军的一支,出了点儿意外。
这支军队,前面也介绍过,在沼泽地中遇到大风,损失大量牛马,那是重要的军需品;不仅如此,还丢失了前锋左翼大旗,这可是重大责任事故。
古代行军打仗,除了高明的战略战术,最基本的一个是粮草,另一个是旗帜。
粮草是能量的源泉,没有粮草,军心立刻涣散;旗帜则是军队的眼睛,行军作战,全靠大旗指挥方向,没有大旗,军队就像无头苍蝇,很快乱成一团。
当时天气恶劣,丢失牛马旗帜,属于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作为军队负责人,只要及时正确处理,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完全可以避免事态扩大。至少,也要保护好战旗吧,丢失战旗,那是军队的耻辱!
但是,作为主要负责人的祁瞒,没有正确处理这两件事,反而加以隐瞒。
祁瞒何许人?不知道。祁氏原为姬姓,晋国的分支,与晋文公也算沾亲带故。他这种瞒报军情的做法,彻底把自己送进鬼门关。
大战结束之后,别的队伍都兴高采烈收获颇丰,唯独祁瞒的部队,一无所获。仔细打听,还损失了牛马和战旗,特别丢失战旗,那是军队的耻辱。
如果连旗帜都保护不好,还怎么打仗?什么天气恶劣、道路泥泞,别解释,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
司马赵衰依照军法,斩杀祁瞒,通报诸侯,然后派一个叫茅茷的代替他。
祁瞒,成为第二位因违反军令,被斩首的将领。
再说那位舟之侨,当年看到虢公无道,预感到虢国将面临亡国的风险,故而率领族人逃到晋国,颇受重用。如今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作为一个外来逃难人员,每天小心谨慎,在晋国位列大夫,混的也算不错。
当初灭曹之后,由于颠颉、魏犨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家,颠颉被杀,魏犨得活。但是,死罪虽免,活罪难逃,魏犨被废除车右的职务,由舟之侨替代。
担任国君的车右,时刻陪伴在国君身边,人生前进一大步。多少人的梦想,就是能靠近国君,得到赏识,结果一辈子都没有实现。
离国君的距离近了,就一定能飞黄腾达吗?
践土之盟后,晋文公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胜利凯旋。马上要回家了,战士们的脸上洋溢着欢笑,此时此刻,舟之侨忘乎所以,竟然不惧斧钺,以身试法。
公元前632年6月16日,晋国大军到达黄河边,只要渡过黄河,就踏上晋国的土地。
家乡的山川林木,已经遥遥在望,战士们都嗅到了家乡的气息。这时,不知什么原因,舟之侨却不顾一切地撇下晋文公,自己先行回国。
眼看就到家门口了,即使思乡心切,也不差这一时半刻吧!他是晋文公的保镖,整天在国君眼皮子底下,必须随叫随到,怎么敢抛弃国君,擅离职守?
按理来说,舟之侨是个懂规矩,有眼光的人,以他的年纪和智商,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否则的话,当初也不会毅然离开虢国,率领家眷投奔晋国。
《东周列国志》的理由是:他听说老伴病重,情急之下,不顾个人安危,回家看望老伴去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