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子推的清明(2 / 2)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但是,这个故事,在《左传》、《国语》、《史记》等史册中,都没有记载。为什么呢?古人难道不知道宣传正能量吗难道?为晋文公避讳?没必要。

我还是相信《韩诗外传》的记载,因为以介子推执着的忠君思想,完全能做出这种‘傻事’。希望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能发掘到更多的更有价值相关史料。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即将渡过黄河回国,狐偃担心自己的过错,决定离开。直到重耳把碧玉抛入黄河,立下誓言,狐偃才改变决定,跟随回国。

狐偃辞别的时候,介子推正在船上,听得一清二楚,笑道:“上天在支持公子,子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趁机向国君索取,耻辱啊!我羞于和这类人为伍。”

当初跟随重耳逃亡的人才很多,虽然大家没有立下‘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但也有攀龙附凤之心。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嘴上念叨退隐的,最终放弃了退隐;嘴上没念叨退隐的,如介子推,已经有了去意。

回国后,介子推没有再鞍前马后的跟随晋文公,而是回到自己的家,回到了老母亲身边,以尽孝道。

晋文公即位之后,地位瞬间改变,杂七杂八的事,一起袭来,差点被烧死。等到赏赐功臣,却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遗忘在偏僻的角落。可以想象,连鞍前马后的壶叔都等的不耐烦,何况是默默无闻的介子推呢?

介子推可不像壶叔那样,主动邀功请赏。《左传》记载: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晋文公开脱责任,认为当时王室发生甘叔带之乱,周襄王逃离王城,居住在郑国的栎邑(今河南禹州市)。晋文公想要勤王,又担心国内不稳,所以忽略了介子推。

这,不是理由。

或许,在晋文公的潜意识里,介子推没有让人信服的仁义道德,没有能够扭转乾坤的绝妙好计,属于‘三赏之后’的人员。

这是轻蔑,是对介子推人格的侮辱。

他可以穷死,可以饿死,可以粉身碎骨,但不能被侮辱,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历史,总是被这种人点缀的更加璀璨。

对于狐偃、壶叔的做法,介子推从心底瞧不起,认为他们‘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过了很长时间,晋文公从来没有召见介子推,看来真的把他忘了,忘得彻彻底底。

有人劝他去面见国君,必有赏赐,介子推淡淡地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下公子。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所以国人抛弃他们,主持晋国祭祀的,不是公子还有谁呢?这是上天的意思,而这几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财务,尚且称为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下面的人,把立君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以立君之功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岂能和他们相处?”

成语‘贪天之功’,最早就出自这里。

几句话直击本质。谋朝篡位,杀死姬圉,‘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这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介子推的母亲看着儿子,心疼地说:“为什么不去求赏呢?这样死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介子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仿,罪过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绝不吃他的俸禄。”

他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一下,怎么样?”

介子推回答:“语言,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只不过是去求显贵罢了。”

他母亲说:“我儿志向高洁,你能够这样,我就和你一起隐居起来,成全你的志向。”(《左传》)

这段对话,基本引用了《左传》的原文翻译。

可见,介子推确实有功于重耳,虽然《左传》没有记载什么功劳,但是,‘割股啖君’并非空穴来风。而回国之后,晋文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性格耿直,宁可不食君禄,绝不低头乞求。

有贤能的儿子,也有贤惠的母亲。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

绵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境内,由于介子推的缘故,也称介山。如今已经成为国家5A级景区,风景秀丽,游人络绎,每年四季,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此。

据《史记》记载:介子推离去之后,他的侍从为他鸣不平(也有说是邻居解张),夜里,在宫门口挂了一张牌子,写了一首诗: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

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看到这首诗,晋文公猛然想起了介子推,说道:“我正要为王室谋划,没来得及赏赐他的功劳。”于是立刻派人去寻找,但介子推已经搬家,隐居绵山深处,无法寻觅。

介子推的结局,传说很多,《左传》、《史记》记载:

晋文公听说介子推进了绵山,亲自去也没找到。于是,他下令,把整座绵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介推田,绵山则被称为介山。且自我忏悔:以此来记住我的罪过,表彰善人。

后来,关于介子推的民间传说越来越多,最流行的是:

晋文公寻找不到介子推,心中愧疚,一时着急,听了小人的馊主意,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母子逼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出来,等到大队人马搜山,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体。

晋文公悲痛万分,把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去,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上,常常看着木屐叹息:“悲哉足下!”于是,后人以‘足下’,表示对对方的尊称。

更有神奇的传说,三十年后,有人在东海边见到介子推卖扇子。

介子推的故事,深得百姓同情。据说,晋文公悲痛之余,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逐渐形成了‘寒食节’;再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较近,人们逐渐淡化了‘寒食节’,把‘清明节’作为主要的节日,以纪念介子推。

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假日,每年的清明,人们都会想起忠贞的介子推;至于狐偃、赵衰等功臣,早已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很少有人知道。

介子推割股啖君,不食君禄,其品行让后人尊敬。毫无疑问,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