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曹国,重耳一行人继续南下,他们的目标是希望能有个国家,帮助他们回到晋国,掌握政权,这才是关键。
前文说过,公元前638年冬,他们来到了宋国。
宋国的大司马公孙固,与狐偃关系交好(《史记》),多次向宋襄公夸奖重耳的贤能,并且手下人才济济,希望宋襄公能以礼善待他们,将来必有善报。
此时,宋襄公在与楚国的‘泓之战’中受到箭伤,一直卧床不起。
他的为人还是很不错,可惜欠缺霸气。
见到公子重耳后,谈吐之间,很是赞赏,他学习齐桓公,赠送给重耳二十辆车,八十匹马,日常应用,无偿提供。至于嫁女结亲,这点没做到,不过已经是雪中送炭,让重耳感激不尽,比自己的亲戚都友善。
他们在宋国居住一段时间,眼看宋襄公身体一直不好,狐偃私下和公孙固谈起复国的事情。
公孙固也直言不讳:“你看我们国君都这样了,哪能帮你们复国?宋国本来就弱小,刚刚惨败给楚国,实在无能为力。提供衣食住行还可以,如果想复国,还是到大国去吧。”
这话很实在,一点儿不虚伪。由于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导致宋国如今内外交困。虽然是签订和平条约,跟投降楚国差不多,哪有能力帮助重耳回国?
于是,重耳一群人离开宋国,继续南下。
几个月后,宋襄公就伤重而亡。不过没关系,他已经结交了一个未来的霸主,将来为拯救宋国,晋军在城濮大败楚军,晋文公真正建立了自己的霸业。
说实在的,重耳的目标当然是回到晋国,夺取政权;但大国不帮忙,小国帮不上,行程似乎也没个方向,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甚至是南辕北辙,离晋国越来越远。
公元前637年,重耳离开宋国,来到郑国。
郑国也是姬姓,郑国的先祖,一般认为是郑桓公友(《史记》),周厉王的儿子;但后世学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郑国先祖名叫多父(《竹本纪年》),是周厉王的孙子,他们是两个人。
我们这里还是以郑桓公友作为郑国先祖,否则一段历史就要被彻底推翻改写。咱不是专家,还没那本事,更不想制造史学界的混乱。
不过晋国、郑国都是周王室的后裔,都是姬姓,这点毋庸置疑。
重耳经过郑国,按理都是亲戚(远亲),不说资金赞助吧,至少泡杯温茶,管顿热饭,热情招待一下。大家面对面唠唠家常,谈谈周文王、周武王的功绩,顺便感慨一下今朝,很好一件事。
可惜,当时的郑文公,跟卫文公、曹共公一样吝啬无知,对重耳是不理不睬不说一句话。
‘人情势利古尤今,谁识英雄是白身’。说白了,郑文公根本瞧不起这个穷亲戚,或者说,他与卫文公、曹共公一样——有眼无珠。
面对郑文公的冷漠,落魄的重耳只能忍气吞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再说了,人家欠咱的吗?
当时,郑国‘三良’之一的叔詹,就在郑文公身边,力劝善待重耳。他说:“亲近上天,遵循教诲,对兄弟以礼相待,资助贫困之人,上天一定会保佑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