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骊姬铲除太子申生之后,新的烦恼接踵而至。
晋献公还有八个儿子,难道把他们都杀光吗?答案是:必须的。
其实,申生死后,几位公子之中,以重耳和夷吾比较贤能,名声在外,深得士心,也是最大的威胁。他俩,成了骊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铲除。至于其他人,该发配的发配,该流放的流放,绝不允许留在晋国。
古人起名字很讲究,都有一定含义,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叫重耳。据说,他并非‘重耳’,而是‘重瞳’,就是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史书记载这种人不多,如虞舜、项羽等,不过八人。
借着铲除申生的机会,骊姬继续向晋献公进谗言:“太子的阴谋,两位公子也知道。”
本来这是个‘莫须有’的罪名,真真假假,可有可无,晋献公也未必会相信。关键是那两位公子,眼看大哥冤死,听说自己也被牵连,不敢申辩,吓得立刻逃回自己的封地,还派兵守卫。
这下可好,等于不打自招。
晋献公老糊涂了,怒不可遏,这些儿子都想干什么?我还没死,我还是晋国的主人,你们不顾天理,竟然抢班夺权,要联合起来谋害我啊!
公元前655年春,他派遣寺人披,率军讨伐蒲城。
寺人,就是太监,跟齐桓公身边的寺人刁(竖刁)同类。《史记》记载为寺人勃鞮,都是一个人。
父亲派兵讨伐,怎么办呢?重耳手下人才很多,攻击不足自保有余,而且他深得民心,蒲城人准备拿起武器抵抗。但是,重耳认为,因君父的恩宠,自己才享有荣华富贵;没有父亲,就没有自己,如果抵抗,罪孽深重。
于是,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谁敢抵抗,就是我的仇人。”所以,蒲城没做任何抵抗,就直接缴械投降。
别人可以投降,没有生死之忧,重耳不同,若投降,那必定死路一条。不抵抗,不投降,更不能坐以待毙,他可不像大哥申生那么傻,剩下唯一的活路,就是逃。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容身?
当初士蔿修建蒲城的时候,就没有尽力,典型的豆腐渣工程。蒲城原本无力抵抗晋国大军,不过质量差却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翻墙头容易。
众人都从后面翻墙而逃,也不知重耳是考虑别人,还是跑的慢,逃跑时落在了最后。正当他爬上墙头,还没有翻过去的时候,寺人披挥舞着大刀,追了上来。
眼看重耳命在旦夕,而这位披太监,气势汹汹,奋力一刀挥去。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一点儿皮毛也没伤到,恰恰把重耳的衣袖砍了下来。
古人宽衣大袖,虽然潇洒,实在累赘。那件衣服,重耳很珍惜地保存了下来,权当纪念,那个地方,后人称之‘斩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
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在披太监那里,突然变得异常艰难,哪怕卸下一条腿,也是大功一件。
这刀法,一流高手。
然后,披太监兴高采烈地捧着半截衣袖,回去向晋献公交差。对于这件事,《左传》和《史记》都明确记载:砍断衣袖。
我一直琢磨:为什么没砍到人?
一者,古人都是宽衣大袖,重耳翻上墙后,身体没来得及跳下,袖子还耷拉在内部,所以只砍掉了袖子,一点皮都没蹭破。
再者,就是寺人披是个有良心的太监,觉得重耳冤枉,故意放走。从后来的表现看,这并非不可能。毕竟,重耳手下人才济济,不能轻易得罪,做个人情,给自己留条后路,不是挺好吗?
所以,披太监用了一个很隐晦的办法,保护了重耳,也保全了自己。作为太监,此人心眼真不少!
无论如何,重耳逃出生天,这一年,他43岁(《史记》),已过不惑之年。命是保住了,但苦难还在后面,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才刚刚开始。
我们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其实我们的晋文公重耳,周游的地域更广大,时间更久远,道路更漫长。他比孔子早了一百多年,不过目标不一样。
当时,他的弟弟夷吾的日子也不好过,晋国大军前去讨伐,夷吾可不惯着,率领屈地军队顽强抵抗。
抵抗,就是叛逆,是与晋国为敌,能长期坚守吗?
公元前654年春,晋献公派遣大臣贾华,率军讨伐夷吾。屈地的城墙,原本也是豆腐渣工程,后来夷吾强烈抗议,虽然经过修缮加固,但面对晋国的正规军,怎么坚守?
这位贾华,七舆大夫之一,太子申生的拥护者。他知道太子死的冤枉,也知道重耳、夷吾都是受骊姬迫害,有心放他一马。
贾华比寺人披还讲究,直接卖个人情,暗中派人劝夷吾不要抵抗,赶快逃吧,能跑多远跑多远。小小屈地,能抵抗整个晋国吗?贾华本想做件好事,也算给自己留条后路;殊不知,对于夷吾这种卖国求荣之人,哪有感恩的心?将来弄巧成拙,成为不忠的口实。
两位公子都逃亡了,即使这样,也轮不到骊姬儿子奚齐。
没关系,办法多得很。就好比现在聘请公务员,增加各种规定,只收男(女)生,砍掉一半;是否党员,又砍掉一半;考试九十五分以上的,还剩几个不识趣的;最后是某年某月某日出生的,好,基本就剩一个了。没办法,符合条件的就他(她)了,公平招聘。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