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的上帝!这个效率实在是令人震惊。”
“绝对是天才的想法。”
“足以改变现有的航空工业发展格局。”
凝滞片刻,这些欧洲航空企业的负责人们便爆发出一系列发自内心的称赞,当然借着称赞的机会转头问身边的幕僚,有没有可能通过观察把这套架构搬回自己的企业才是他们心照不宣的真正目的。
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毕竟他们身边的幕僚更加内行,也正因为如此,在惊叹行动者公司脉动1型生产线独特的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发现在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摆个型生产架构,设置几个工位那么简单。
首先必须分析机型各个部件、装配工艺的特征,然后进行逐一量化,然后归纳出七、八个工时一致的生产工位。
其次对生产上的管理必须标准化和系统化,及时更新生产任务进度,保持各个工位的生产同步,如此才能完成所谓的脉动。
最后便是物流和后勤的分配与控制,如传统转配的人找工件的事情决不能发生,只能将部件与工具分门别类的放在经过精细化处理的工具储藏箱里,工人们按照标识随用随取,这样才能做到减少时间损耗实现快速装配。
正因为如此,整个脉动1型生产线更像是一座冰山,露在海平面上的不过是个型架构,实际上隐藏在背后的是一整套革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物流后勤控制方式。
说白了就是一整套全新的航空飞行器的生产标准。
他们这些欧洲航空企业不是不能回去自己做,问题是这么多的环节,如此多的配套模式,一个个的摸索下去,没个三、五年谁能搞得明白?
不说别的,就拿物流与后勤控制来说,连个指甲盖大小的螺丝钉都要分门别类的做专业的分配与储藏,一架飞机类似的部件有多少?
几万甚至几十万个,这么多的部件一旦发生错乱,影响的可不是一两个工序的错误,而是整条生产线都会因此而发生瘫痪,造成的损失简直无法估量。
还有部件的标准化,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虽说欧洲在这方面有着不弱的基础,但距离严格的标准化还有着一段的距离。
可想要实现脉动1型生产线的高效生产,各部件之间必须严格统一标准,不然液压机构与起落架的接口不匹配,就算你把脉动生产线建成了,那也是白搭。
正因为如此,刚才埃文斯说得可不是他们脉动1生产线如何如何,而是他们航空产品生产架构设计怎样怎样。
什么是设计?
不单单包含生产线以及配套的生产设备,还有针对不同机型的深度解析与个性化的定制,换句话说,行动者不光是卖生产线,更是卖创意、卖技术还卖他们独一无二的标准。
各个欧洲航空企业负责人尽管不是技术处出身,但能爬到领导岗位,多少还是了解一些里面的内情,听完幕僚的简单分析,便知道想要看几眼就复制出来非常困难。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