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 春色惹人归(2 / 2)品涩居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第三,占有湖南后的政策失当,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四,与周边政权外交不当和偏师深入战略也是导致从湖湘退却的原因。

南唐比年出事,无功而返,教训深刻。有人劝皇帝李璟数十年不用兵,李璟说:“将终身不用,何数十年之有?”

这也算是给自信心爆棚的南唐举国上下迎头一击,但也未必是当头棒喝。倒是皇帝认识到了穷兵黩武的危害性,决定远离刀兵。

这些朝堂上的事,李惟自是无从知晓,皆是周蓁蓁在书信中所叙。

扬州一别三月余,二人未再相见,唯鸿雁传书也。

李惟收到周蓁蓁的书信时,在书房里呆呆地坐了半天。

信里倒没多写什么,无非是说了些扬州城的趣事,如江都花魁大会上,几个大热门,官娘、流珠、秋水唱的都是李惟的词作,被评为三甲,来年会赴江宁参加花魁大会,与江宁名伎秦弱兰、徐艳华同台竞技。信里还说,周蓁蓁很看好蒹葭,怂恿她去参加花魁大会,定不会逊于官娘等人,但蒹葭只微笑着摇头。真是可惜了。

平淡贯穿了整封信,像是一个老友支肘托腮,娓娓道来。

信的末尾说,她的名字自然是源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一句。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或许,这最末一句方是信的重点吧。

李惟终究是回了信,同样平淡的语气,说着无关紧要的闲话。

两人就这么隔三差五的通着信,关系始终维持在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状态。

这种感觉很微妙,让人心静,偶尔唇角含笑。

后来,周蓁蓁的来信渐渐提及政事,但都只是只言片语,一带而过。

保大十一年上元节,如皋城装扮一新,连续十日举行灯会,热闹非凡。

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算是最早的元宵灯会。南朝时期,国都建康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大业六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如皋虽远不如江宁、扬州繁荣,但这元宵灯会期间,十里长街灯光辉煌,人声鼎沸。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官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李惟一时手欠,在信的最后附词一阙,自然是那“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周蓁蓁的回信在三天后送到,很显然,走的不是寻常驿道。信中说,“明月几时有”一出,“自此再无中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出,便再无元宵词了。此词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父亲读罢,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

她还说,会与蒹葭合作,为这阙《青玉案.元夕》好生打造出符合其意境的乐曲来。因为,原有的曲子似乎无法表现出词之瑰美。

字里行间,欣喜雀跃,引以为傲。

另外,她还提了周宗再次上表请辞告老,皇帝依旧不允。三请三辞,足见君臣之义。

李惟知道今年十月,周宗会再次上表告老,真是充满政治智慧的老人啊。

二月初,李惟终究决定去白鹿洞书院游学,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那里可是牛人辈出之地。

周蓁蓁则在信里笑称,李爱莲名满天下,去了白鹿洞书院,可别太“欺负”人了。

这女子,的确不一样。

二月初八启程,多走的是水路,由长江入钱塘江,再转入信江,于二月廿二日到达信州州治地上饶县。

一路跋山涉水,李惟却丝毫没觉得累——上饶,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回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