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县不大,商业却极为发达,很是出了些巨贾富豪,今日在这县衙议事厅列席的皆是名号较响的商户代表。
说起来,大家伙虽然经营行当不同,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终究相识,如今日这般齐聚一堂却还是头一遭。
对于以如皋县衙名头发到各个商家手上的请帖,众人皆摸不清脉络,帖子上只写了某日何地敬请至县衙有事相商的字样,究竟何事却无人知晓……这县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有消息灵通的目光扫过在右首就座的杜华,对方垂眉敛目,端坐不语,老神在在,落在有心人眼里,不免心中暗啐:听闻李杜二家率先捐了银粮出来,这通闷骚操作想必是颇得县令欢心的……李杜?前唐与李(白)杜(甫),他们居然也能与前贤并名?真是不知所谓。
座中作此想的人不在少数,但明面上却是其乐融融的,和气生财嘛,更何况,在如皋,李、杜称得上是庞然大物,等闲得罪不起。
众人并没等多久,不多时,本县父母方诜迈步走了进来,李烨跟随其后,亦步亦趋。
座中人齐唰唰起身,口中称呼着,破家的知县,可不是闹着玩的。至于本县的大盐商,如今的吏房主事李某人,众人赫然发觉,其身上竟然隐隐有了官威,原本的商贾气势已然泯去。
方诜也不啰嗦,环顾四下,咳了声,徐徐说了番话。
言语很精练,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拿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座各位皆是富贵人家,家境殷厚,值此天灾成害、乡亲遇难之际,正该鼎力相助,朝廷必不忘诸位乡贤高义也,如此云云。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直骂娘:伸手要钱,要不要说的这么冠冕堂皇?就像你不捐个万儿八千的没脸在如皋待下去似的。捐钱呀,割肉呀。
捐?捐多少?
一些个相熟的人交换着眼神,非常隐蔽地亮了亮手势,然正襟危坐,低着头品茶,仿若人间美味。
场间顿时沉寂下来,唯有喘息声或延绵不绝,或断断续续——胖子的苦,尔等知否?
方诜叩击着茶几,目光在左右首的李烨与杜山河身上掠过,也不去瞧其他人,不疾不徐地说道:“危难处见人心,李主事与杜东家宅心仁厚心系乡亲,昨日便捐粮五千石及白银三千两,功在社稷利于黎民,本官已上报朝廷……或可见于明日邸报……”
话说了一半便戛然而止,留白处交给座中人去品味。
邸报?众人先是愣了愣,而后苦笑:要不要这么狠啊。
唐玄宗时最早关于邸报的书面记载是孙谯的《经纬集·读开元杂报》。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开元杂报只是孙谯自己加的称呼,并不是官方正式名称。
好嘛,如皋遭遇飓风大灾,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今有乡贤大善李烨、杜华心系灾民,率先捐钱捐粮……
邸报一出,李、杜二人倒是大出风头了,却是将其余“乡贤”架在火上烤呀。都有人带头了,你们不列好队跟上便是奸商,便是劣绅……得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大出血才对嘛。
方县令明里暗里都说清楚了,牌面摊开,孰轻孰重、何去何从,就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题了。嗯,只有一个选项。
终于,一个肥头大耳、身材堪比武氏大郎约莫五旬上下的“弥勒佛”站了起来,微微欠身:“我们武氏商行捐银四千两、粮八千石,以赈此灾。”
此人形似弥勒佛,正是有如皋首富之称的武氏家主。捐款价码摆在那,他武首富好意思少过李、杜二家?
接着又有人表态捐银两几何、粮食多少,一时间,议事厅热闹了起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